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114期


學會學習2+ 照顧學習多樣性

常識科如何「以學生為本」及「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何嘉華先生 香港教育大學 前課程與教學學系 客席講師


「以學生為本」及「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是近年教改的重點。《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聚焦、深化、持續》(2015)及《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2017),都反覆闡述這两點。

「以學生為本」方面,課程發展議會《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聚焦、深化、持續》(又稱「學會學習 2.0」) ( 2015),着重在未來五至十年,聚焦於推動「學會學習」。強調課程發展的大前提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以及回應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作考慮。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應享有課堂內外的學習經歷。教師宜採用多元的學與教和評估策略,以切合學生的不同需要和興趣,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與教,電子學習和自主學習文化,協助他們達成課程目標。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2017) 指出,探究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取向,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要擔當不同的角色,如學習的促進者、共同學習者和評估者。運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經歷,進行探究;以及通過手腦並用和解難活動,建構知識。透過推動、引導和監察學生學習,教師能協助學生學會學習,幫助學生深化學習,邁向自主學習,成為終身學習者。此外,要善用多媒體推動學與教,例如翻轉教室,利用電子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由過往以課本主導和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及自主而靈活開放的學習模式。

「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方面,《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指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成熟程度、性別、個性、能力、志向、興趣、學習動機、文化、語言和社經背景均不相同。此外,學生的認知和學習風格也不一樣。認知風格是個體接收、整理、組織和記憶資料所傾向的方法和習慣。若學生傾向透過閱讀或聆聽文字訊息去收集資訊,學習材料宜以文字為主,進行的活動可以是瀏覽文章、聆聽錄音、小組討論等;若學生傾向透過視像渠道去獲取資訊,學習材料宜加插較多的圖像,進行的活動可以是觀看視訊片段、閱讀圖表等。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的獨特學習習慣,以及處理資訊的偏好,包括遇到某項學習任務時,會採取某種特殊的學習策略;又或者選擇自己喜好的學習形式,以及對學習環境的偏好。學習風格可分為四種。「適應型」較依賴實作,從實行計劃和任務來獲得新經驗,能嘗試各種新體驗,傾向靠直覺解決問題。「擴散型」擅長想像,透過觀察來獲取具體經驗,並且能夠將觀察到的事物組織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傾向以觀察的方式學習,較有創造力。「聚斂型」擅長解決問題、作決定和應用實際想法,以假設、演繹與推理的方式獲得知識,傾向處理技術類的工作與問題。「同化型」,擅長歸納與推理、創造理論,能夠把觀察的事物同化及加以解釋,重視理論的精確性和邏輯性,遵照指示和規則。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2017) 亦十分重視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學生各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宜根據學生的進度調整學與教的節奏,並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鼓勵學生使用適合自己的學習工具,例如:時間線、比較圖、腦圖,進行學習。

課業方面,可採用不同類型的課業,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通過富趣味和具挑戰性的課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發展他們的創意。課業宜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連繫起來,讓學生在較熟悉的情境和主題中,應用課堂所學。評估方面,採用多元化模式(例如:學習檔案、專題研習、表現評估和態度評估),全面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表現,並從不同層面肯定學生的努力與付出。

除了課堂上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學會學習 2.0」亦鼓勵在學校和學習領域層面上,照顧和欣賞學習者的多樣性,特別是有特殊學習需要、資優及非華語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