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自2009年始,至今已第六年,完成了四屆公開試。這六年以來,通識科都在爭議聲中逐步實踐,逐步改善。本文欲簡單回顧不同持份者對於通識教育科的關注,以及說明各方如何推動通識科的發展。
首先,就官方而言,教育局對於通識科的發展亦甚為關心,比起眾多其他的教育議題而言,就本人觀察,當局對於通識科的關注和協助,雖然仍有一些值得改善之處,但整體而言,已不算缺乏。例如,由考評局和課程發展處等組成的課程發展議會,近年都積極地與業界交流,2015年公佈了課程中期檢討,完成了課程修訂,並為校本評核──獨立專題探究定出更清晰的框架,評核上亦化繁為簡,回應了教師的訴求。另外,課程發展處亦持續地為通識教師提供教學資源,例如2013年推出的「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資源套」,又在2015年開始陸續推出各單元的「課程資源冊」,協助教師更準備地理解課程的核心精神,以及更好地掌握教學要點。可見,相對其他科目,通識科確是獲得較多關注的一科。
此外,通識教師是推動通識發展的中堅份子。在課程展開之時,各通識教師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由個別學科的教師所組成的團體,在其他學科是絕不常見,甚至是絕無僅有的。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通識教育會①和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②,匯集了不少富有經驗的教師,不時舉辦研討會和講座,促進通識教師的專業發展。此外,尚有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③、香港通識教育協會④、新界西通識教育專業網絡⑤等等,都在為推動通識科的發展默默耕耘,可說是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這些現象,一來是源於通識科是新的學科,所以有迫切的需求,期望有經驗的教師向同工分享教學經驗。二來,通識科的課程相對開放和具有發展性,所以不少教師都願意提出各種理念,為通識課程的發展作出貢獻。
另外,坊間的關注聲音亦從不間斷。除了一些家長組織的質疑外,較活躍的包括兩位立法會議員── 梁美芬女士和葉劉淑儀女士。前者,早於2011年指責通識科影響學生價值觀,繼而在2013至2014年間對通識的課程內容、教師質素、教學方法以至考評方式,都有一系列的批評。後來,2014年開始,葉劉淑儀女士聲討通識課程為「A貨」,並提議改為選修科云云。其後,當年推動通識科的前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亦斥通識科的試卷偏頗。本文不會討論以上觀點的對錯,但不能否認,這些意見確實令通識教師更團結,並引起更多專業討論。例如通識教師聯會就以上質疑,多次發文回應,向公眾解釋前線教師的專業操守,令公眾更了解通識科的學與教。
最後,報刊和出版社亦回應了通識科的教學需要,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沉浸於通識的氛圍之中。以傳媒為例,《明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信報》等,都有編採通識專題,一來提高學生的時事觸覺,二來展示議題探究的步驟,三來亦有考評練習。此外,網上學習平台亦隨處可見,例如香港電台通識網⑥就有靈活而多元化的材料,供師生取用。加上各出版社的踴躍參與,即使通識科沒有送審機制,以至教科書只是參考書,但各出版社仍積極開發通識教材,近年亦有一些新的出版社加入。其中,現代教育研究社亦將推出通識科的試題練習,內容廣遍六大單元以及不同議題,並附參考答案,讓教師在使用時更方便,學生也能對考評要求一目了然。可見,各機構為通識科而提供的學習資源,亦推動了通識發展。
當然,通識科仍遠遠未達至盡善盡美,各持份者亦有其局限,例如官方停止通識教育科課程支援津貼,就令前線教師大失所望。個別教師的失德,成為了輿論批評通識的機會。部份教材流於偏頗,亦引起了要求官方監管通識教材的呼聲。不過,通識科的價值例如提升青少年的批判思考,以及培養青少年公民意識方面,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通識科在爭議聲中逐步實踐,逐步改善,可是不爭的事實。
① http://www.hklsa.org.hk/
② http://www.hklsta.org/
③ http://www.pdals.org.hk/
④ http://www.hkls.org.hk/
⑤ http://www.facebook.com/ntwls2011/info?tab=page_info
⑥ http://www.liberalstudies.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