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成為高中核心科目後,能夠促進學生認識和探討社會議題,以跨學科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融會貫通各科所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並關心社會大事,其推行確有一定成果。然而,通識科課程內容繁重、教學議題艱深、師生不勝負荷、學習成效受局限等問題,仍困擾一眾師生。有見及此,教育局展開課程中期檢討,工作亦於早前完成。社會各界及通識科教師原先估計課程內容會有較大幅度的修改,但檢討工作最終以「雷聲大,雨點少」的形式結束。簡而言之,課程維持六大單元的格局不變,只進行了一些細微修補,例如削減了少部份課程內容,合併一些重複的探討問題,澄清了一些課程中含糊的概念。然而,相對於繁多和艱深的課程內容,修訂未能符合前線通識教師的期望。
當前通識科教與學主要面對四大問題。第一,學生基礎不足:現時新高中同學在初中所學的基礎知識相對貧乏,高中時又只選修兩至三科,知識層面窄狹,不少同學都缺乏經濟、地理、歷史或科學等基本知識,教學難度和時間自然大增。結果,通識老師唯有先進行大量講授知識或增益活動,令同學先掌握議題背景,然後才能進行討論。不過,單向教授因而大增,討論和互動大減,有違通識理念。更甚者,一些議題涉及知識較多較深,但限於教學時間,師生被迫在知識和概念傳授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討論,結果欠缺深度,亦出現錯漏,未能達到通識科的教學理念。第二,學習差異極大:跟昔日的高考不同,新高中學生皆沒有經過會考的篩選,學習能力參差。然而,通識科的理念是要培養一個「知識分子」,要學子「思考如何去思考」,「學習如何去學習」,成為具批判和獨立思考的終身學習者。(見〈課程發展處課程及評估指引〉P.4)很可惜,這樣高遠的理想對能力和學習動機不足者來說,無疑是對牛彈琴。因此,為了遷就班內差異,不少老師教學時只能點到即止,以免弱勢學生不勝負荷,這樣教學質量自必有所影響。第三,課程指引含糊不清:以「生活素質」為例,其內容幾乎可以包羅每日香港發生的大量新聞議題,令不少教師被迫採取「寧多勿少」的教學策略,又要不斷「與時並進」,緊貼每日發生的相關新聞內容,令師生皆超出負荷,假日和放學後補課成為常態。可能有人會質疑,認為緊貼社會時事是一件好事。然而,像昔日預科通識只需處理兩個單元,師生自然有能力留意各大新聞議題,但是當前六大單元涵蓋內容廣闊而繁多,緊貼時事議題就變成了師生沉重的負擔。最後,由於全面和深入完成六大單元需要大量教學時間,部份課時不足的學校被迫「貼題」,放棄教授部份單元或議題。
其實,香港通識教育會早在二零一二年已經就課程改革進行問卷調查,發現94%受訪者同意「新高中通識科課程內容過多」,77%受訪老師認為課程文件指引不清,難於理解。由於課程內容繁多和含糊不清,教師施教時疲於奔命,是次調查也發現92%受訪者表示教學時間不足夠和非常不足夠,高達85%受訪者要在課外時間補課。由此可見,「教不完書」、「不斷補課」、「追趕課程」等現象已成為通識科的常態,難以實踐本科的課程精神。在二零一三年,香港通識教育會再進行同類調查,發現七成三教師認同本科課程的廣度和深度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八成四受訪者同意刪減教學單元,六成七受訪老師同意分開「必修」和「選修」單元,廣大通識教師要求大刀闊斧改革的主流意見可見一斑。
很可惜,教育局中期檢討的結果未能完全切合師生所需,也未有解決課程的根本問題,詳見下表:
建議修訂* |
預期作用 |
單元一 | |
- 更改與傳媒相關的「探討問題」的排列次序,令探究流程更有系統及連貫。
|
重新排序未能有效減少教學內容 |
- 將有關生活技能的內容合併於涉及流行趨勢的「探討問題」,令到探究範圍集中於掌握生活技能對於青少年回應流行趨勢的重要性。
|
只是將舊課程綱要內重複之處合併,不涉及內容增刪 |
- 以較具體的「通訊科技」,取代涵義較廣的「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作為探究青少年與他人關係的影響因素。
|
只字眼的修訂,對教學和課程實施影響不大。 |
- 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內容,在單元二主題2 亦會涉及,故在單元一將相關內容刪除。
|
「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也重見於單元二,對減輕整個課程未見幫助 |
單元二 | |
- 因應單元一的改動,故在相關「說明」內列明將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部分置於本單元主題2
|
只是將單元一及二內容合併,課程份量未減 |
- 刪除不同社群怎樣發展身份認同的「探討問題」,減輕整體教學份量,並可將探究焦點更清晰地集中於香港居民的本地、國家及世界的多元身份。
|
「不同社群怎樣發展身份認同」只屬課程中的極少部份,對內容的刪減未見幫助。 |
單元三 | |
- 將本單元主題 1 第二題「探討問題」內的「可持續發展」改為「環境保育」,使到涉及的探究層面較為具體,亦改善了原來「探討問題」將「可持續發展」和「文物保育」兩個不同層次的範圍並列的問題。
|
修訂「可持續發展」的字眼對減少整體課程未見幫助,環保和文物保育仍要教授,只是在不同探討問題內處理 |
- 探究家庭觀念原本已要涉及家庭功能,故在與家庭觀念相關的「探討問題」及「說明」內,均將其改寫為「家庭觀念和功能」,令到要處理的探究範圍更為明確。
|
|
- 以刪減或改寫「說明」的方式,減低本單元內兩個主題所涵蓋的廣度和深度。
|
只字眼的修訂,對教學和課程實施影響不大。 |
單元四 | |
- 全球化對人類是祝福還是詛咒,以及內地和香港如何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及機遇,這些內容在處理其他「探討問題」時都會涉及,故將其刪除。
|
只是將重複其他探討問題的內容刪去,幫助不大 |
- 涉及政治全球化範疇的議題,要求學生掌握的背景知識較深,故將相關的「探討問題」和「說明」刪除。而關於全球化的特徵和發展趨勢方面,亦相應只集中處理經濟及文化方面。
|
刪去政治全球化整個部份,是課程修訂唯一較大的部份,但原先學校花在此部份的時間本屬不多,部份學校已自行簡化此議題內容,故幫助不大 |
- 對於全球化的回應,需要顧及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及個人的層面,而且這些回應亦可與公共衛生單元、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的相關「探討問題」互相配合,所以在相關的說明補充有關內容
|
師生仍要在衛生和能源等議題討論國際組織的仍用,刪減內容不多 |
單元五 | |
|
黑死病及尊重科研成果等修訂,作用不大,因為學校所用的時數本已不多。 |
- 關於「科學和科技研究成果如何受到尊重和保護」的議題,要求學生掌握的背景知識較多較難,故將相關的「探討問題」和「說明」刪除。
|
|
單元六 | |
- 關於「能源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能源的開發和使用」的議題,要求學生掌握的背景知識較深,故將相關的「探討問題」和「說明」刪除。
|
不少學校已自行簡化此內容,教授學校所花時間也不多,故幫助不大 |
- 本單元主題 2 第三題「探討問題」,以「社會各界」來包括「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的意思,並列明原已包括在內的「國際組織」,以釐清需要將探究層次提升至全球層面。而此項改動,亦可與單元五主題2 第三題「探討問題」的表述方式一致。
|
只字眼的修訂,對教學和課程實施影響不大。 |
*詳見教育局網頁 http://ls.edb.hkedcity.net/Home/Index.aspx
就上表所列的修訂方案所見,不少建議中的改動,如刪去政治全球化議題,只是追認不少學校已就課程進行的校本調整;部份改動(如單元一刪除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內容)只是刪削課程文件內六大單元中相互重複的部份,教學內容根本沒有實質減少。至於單元二刪改「不同社群怎樣發展身份認同」和單元五所提及的黑死病歷史等,學校所用的時數本已不多,故作用亦不大。
要言之,課程內容太多和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未有解決。如果不在課程改革上大刀闊斧式地改革,將內容收窄和淺化,以應對學習能力差異大和基礎知識不足等問題,本科的教學理念能否真正落實,或有一定疑問。長遠而言,當局應考慮將六大單元內容分為選修與必修,進一步刪減和澄清教學內容,以鞏固本科學習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