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學,意義為何?
小班教學是指降低每班學生人數,以達至最佳教學與學習效果的措施,是一種基於量變而最終達至質變的教學安排。究竟一班多少學生才算是「小班」,不同國家和地區是不同的,謹列出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研究或措施如下:
從上表可見,自80年代開始,直至現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時期都試行或實施小班教學,小班的人數從最少的13人至最多的35人。歐美地區每班學生人數一般偏少,即使是正常班,人數也不算多。在亞洲國家和地區,隨着適齡就學的人口減少,以及政府投放的資源增加,每班學生人數都從最高峯時期下降,部分降至一半以上。這一方面有其社會因素,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減少每班學生人數,提高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效能,培養出更高質素的學生,以應社會發展需要。根據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對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小班教學研究分析顯示,每班約25人可能是最佳的選擇。教育局就「公營小學實施小班教學」的通告中指出,實施小班教學的標準班額為25人,上限為27人。教師可藉小班之便,選擇並組織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創設更理想的課堂學習環境,開發學生潛能,進一步利用學生學養和能力之間的差異,提升學習成效。
小班教學,優勢何在?
小班相對於大班,在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兩方面,都有優勢。
學生人數減少,便於教師進行課堂活動,以及評估和回饋學生學習成效。教師更能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和課後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例如,為個別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支援,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提問和答問次數及人數,更靈活地組織和監控分組討論、報告、比賽或遊戲等活動,因應需要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這既能增進學生的學科知識和能力,又能進一步促進溝通,提高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每班學生人數減少,有利於以分組形式進行學與教活動,使得「合作學習法」(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往往成為小班教學常用的教學模式。然而,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即使採用集體授課模式,小班教學也能讓教師更有效地通過觀察、評估和回饋活動,鞏固、深化學生所學。由於學生人數減少,教師投放在個別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自然增多,讓學習、教學與評估結合得更有效。只要我們相信廣大語文教師的熱誠和能力,小班教學的優勢必將持續保持和發展。
合作學習,分享知識?
合作學習是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索,交流意見,分享經驗,達到理解多元觀點、擴闊認知層面、深化知識能力、共同解決問題的目的,可視作一種「教學取向」或「學與教的取態」。
合作學習往往以分組形式進行。為使合作學習順利進行,宜注意以下各項:
1. 因應目標,落實分組
教師為學生分組,可因應不同目的,按不同標準如性向、興趣、能力等劃分。例如設計班會壁報,可按學生專長分組,籌劃班會活動,可按學生興趣分組,讓他們各有專工,發揮所長,貢獻全班。在學科學習上,宜以能力分組為主,當中又可分為:
同質分組
把相同或相近能力水平的學生歸為一組,給予相應照顧,分派相應任務(或課業)。其優點是方便掌握學生水平與躍升程度;缺點是容易產生標籤效應,影響學生學習心理,可設立觀察與晉升機制,予以改善。
異質分組
把不同能力水平學生歸為一組,讓學生彼此協作學習,共同提升能力。其優點是降低標籤效應,以相對高能力水平學生自然地帶動能力水平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學習,並讓不同能力學生發揮所長;缺點是容易使學生互相依賴,可通過適當分工,以及加強同學對所屬組別的歸屬感,培養學生榮辱與共、共同進退的精神,予以改善。
拼圖分組
學生先概略認識學習主題,再把主題劃分為不同部分,分別讓各組負責深入研討。得出成果後,該組各成員自然都成為所屬研討部分的「專家」。教師繼而重整各組,使每組都有不同「專家」。於是,各同學都能通過組內分享,全面掌握主題。其優點是節省學習時間,通過分享,學生不需深入研究整個主題,可汲取其他學生的研究成果,對主題作全面了解;缺點是分組操作可能較費時,而且各「專家」始終不是教師,解說可能有偏差,最後需要教師總結回饋。此外,並非每項學習內容都適合採用這種分組形式,有些不能強行細分,如篇章主旨,屬課文內容探究的一部分,學生往往需要了解整篇課文內容,才能歸納出主旨來,不宜強行分出。能被劃分為不同研討部分的主題,要有相對的獨立性。教師宜小心選擇學習主題,每次活動分派各組不同的研討部分,並在活動的過程中多作巡視和監控,就各組的研討情況和需要,提供即時的回饋,就可以改善。
2. 組內分工,目標一致
分組活動應有明確目標,組員都以完成目標為使命,彼此榮辱與共,共同努力。為發揮團隊精神,培養歸屬感,確保組內每一位同學都在學習,教師宜協助各組配合活動的特點,作組內分工,並讓組員輪任不同職務,以增加新鮮感,培養不同能力。
例如,在小組討論中,主要有主持、紀錄和報告三種職務,就個別的活動需要,還可以增設提問員一職,以培養同學批判性與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主持人負責主持會議,職責包括控制討論時間、邀請組員發言、維持發言秩序和歸納組員意見等;紀錄員負責記錄組員發言重點和最後商定的結論、安排匯報內容的主次、協助計時、補充匯報遺漏等;報告員主要負責匯報討論結果;提問員主要負責就組內同學的討論,以及組外同學的發言,提出疑問與質詢。分組活動的角色不宜太多,又同學可輪流擔任,以培養同學不同的能力。組內成員最少2人,最多不超過6人;職務除主持1人外,其餘三個角色均可由多於1人擔任,以互相補充。討論過程中各組員應有問有答,有表述有回應,大家共同參與。
3. 注重禮儀,促進溝通
分組活動是群體生活的一種。學生人際溝通良好,有助提高學習情意和動機。人際溝通不只是技巧問題,而是一種個人修養。人際溝通的基本原則是互相尊重,一個有教養的學生,在態度、行為與言辭上都能尊重別人,做到既表達自己,又接納他人。能不亢不卑,最為理想。要把這種思想意識植根於學生的心靈裏面,需要長時間的鍛煉,使之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以至表現在言行上的一種習慣,甚至反應。
小組報告要出色,小組競賽要獲勝,不能只憑個人力量,要靠全組組員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才可能成功。為此,在協作過程中,組員要充分發揮理性思考,注重邏輯,避免矛盾,共同面對,解決問題,除此,還要樂於分享,互相幫助,彼此補足,包容互諒,互勵互勉,以及要小心觀察,專心聆聽,克盡己職,積極發言,勇於改進。
經常進行的小組活動是有聽有說的討論,教師可因應討論過程中的不同情況,教導學生禮貌發言與回應,舉例如下:
在自然情況下,討論發言多是一個挨一個的,某組員如果突然想到一些意見希望發言,則可先舉手,看清情況,才決定是否插隊發言;主持人亦宜體察情境,安排調度,確保討論順利進行。此外,發言時眼神堅定,環視他人,以表尊重;聆聽時身稍前傾,偶爾點頭,以示接納,都是禮貌。
總體而言,進行小組活動,不單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習慣,必須長期培養。
分組活動,促進合作?
小班教學每班約25人,學生分組每組2至6人均可,教師可靈活處理。為方便監控及讓學生習慣分組,可先以每組4人為主,作為試點,把全班分為6至7組。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上,為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做一些規劃與組織的工作。例如,舉辦「學期活動組際比賽」,就一學期的合作學習活動數量,列一個大表,張貼於課室前面的壁報板上,評核每次活動表現最佳的首三組,依次貼以金星、銀星和紅星,金星得5分,銀星得3分,紅星得1分,於學期完結時統計各組總得分,勝出者有獎,以增強同學對所屬小組的歸屬惑。此外,於一定時間以後,教師可按具體情況和需要,重新分組,讓不同學生有互相溝通,合作學習的機會。
現以每組4人為例,就合作學習法中常用的11種活動模式,分別以圖畫展示其教學活動流程,並列出相應的中國語文教學建議,供教師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