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92期 前期教訊:
第92期《現代教育通訊》

我對香港史教學的點滴看法

劉蜀永 教授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我從事香港史研究將近三十年。但我在1979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接受專業史學訓練之前,曾在海濱城市秦皇島擔任中學歷史教師十年。我深深感到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使命的教師,有責任用正確的歷史知識影響學生,令他們關注國家與社會的歷史和發展。

  近年香港社會出現一股懷舊潮,許多人都在談集體回憶。市民開始關注歷史是好事。但是,這種關注應該建立在對香港歷史知識比較系統和全面的了解之上。

  2007年,皇后碼頭的拆卸問題,一度成為市民抗議和傳媒關注的焦點。但對有極高歷史價值的白泥碉樓和達德公所等歷史建築,卻很少有團體和媒體關注。白泥碉樓位於深圳灣海旁,係著名革命黨人鄧蔭南於1910年廣州新軍之役失敗後,為安置革命黨人和準備再度起事而設立。這是目前香港境內唯一幸存的辛亥革命遺址,卻長期遭受冷落,被廢置多年。位於屏山的達德公所遺址,情況就更糟糕。達德公所建於清朝咸豐年間,1899年,這裡曾是屏山鄧族的抗英指揮中心。公所大廳中石碑載有174位抗英烈士芳名。當年香港政府開發天水圍新市鎮時,將達德公所周圍土地填高,令其變成低窪地帶,十多年來一直遭受水浸破壞,牆身剝落,部分青磚鬆脫,建築物岌岌可危。但是,除當地居民外,卻極少聽到有團體為這些歷史建築的安危存亡出聲。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香港歷史教學的缺失。

  與中國遼闊的疆域相比,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政治生態卻使它的歷史內涵極其豐富。香港是中國最早受到西方勢力衝擊的地區之一,亦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都與香港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發展歷程和成功經驗引人矚目。中英兩國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做法,以及「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及實踐,亦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餘地。

  我以為,特區政府的教育部門有責任在學校加強中國史和香港史的教學,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科和通識學科比較系統而全面地了解香港歷史,了解香港與國家的關係。

  2004年以來,香港社會一批有識之士大力推動著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文化工程香港地方志工程,計劃編寫《香港通志》。這部地方志暫定55卷,分為地理志、政治志、經濟志、社會志、文化志、人物志、大事記、專記等八個部分,共約250個課題單元。全書預計分為10冊,約1000萬字。編修範圍自遠古至1997年6月30日。這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文化工程,與香港史的教與學也有密切關係。衷心希望歷史科和通識科的教師,能夠關心、支持和參與這項工程。


 

作者簡介
  劉蜀永,嶺南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香港通志》副主編。主要論著有《二十世紀的香港》、《二十世紀的香港經濟》、《簡明香港史》、《劉蜀永香港史文集》、《香港歷史圖說》、《割佔九龍》、《一枝一葉總關情》、《侯寳璋家族史》、《〈新安縣志〉香港史料選》,以及An Outline History of Hong Ko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