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透過活動,讓學生動手做、動口說,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並探索求新,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以下是我在課堂中的一些教學概念以及做法:
組織數學活動 激發學生思維的「自主性」
一堂數學課,如果老師說得多,那麼學生只是一個聽眾,失去了親身經歷的機會,學生的自主性則很難顯現出來。我認為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去轉化知識的呈現形式,培養學生思維的自主性。以下是我在低年級課堂中活動的兩個例子。
例一,當我教「錢幣」這一課時,我拿出了一些貨幣的教具,讓學生進行錢幣兌換。當我用一個 10
元硬幣請他們兌換時,有的拿了兩個 5 元硬幣、有的拿五個
2 元硬幣、有的則拿了十個 1
元硬幣,當然還有其他硬幣組合,這樣在活動中學習,便更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例二,又如教乘法時,我請學生隨意地用
12 粒波子砌出一個長方形。不一會,學生砌出了他們的作品。接著,我問他們用「幾個幾」的波子數排列成長方形,他們討論後得出:3
個 4 相加、4
個 3 相加、2
個 6 相加、6
個 2 相加或是 12
個 1 相加得
12。我繼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到的「幾個幾」雖是不同,但和都是
12。繼而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這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確保了人人獲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體驗,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完全突顯了出來。因此,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協調,學生的思維便相對活躍。
組織數學活動 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組織數學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如在教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我創設計了買玩具的情景,讓學生用 35
元買一件價值 8 元的玩具,看看還剩多少元。學生通過活動、交流得出了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有的小組認為先用
10 元減 8
元,再加上沒用的 25 元得
27 元;有的小組認為可以先用
35 減 5 再減
3 得 27
元;還有的小組認為 5 減 8
不夠減,就用 15 減 8
得 7,再加 20
得 27 元……經過討論,學生們還爭著說在不同的情況下可用不同的計算方法。
我讓學生在課後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計算方法,看看在甚麼時候他們應用甚麼的計算方法。第二天,學生興高采烈地對我說:我有
21 元,買文具盒要用 6
元,我就用 10 元減
4 元再加 11
元,就剩下 15 元了;我有
32 顆珠子,送給弟弟
8 顆後還有 24
顆,因為 12 減 8
等於 4 再加 20
就是 24 顆了……學生通過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把數學課的知識靈活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數學活動便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組織數學活動 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
例如,當我教「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我設計了一道開放的實驗題,「求一個地瓜的體積」。有的學生提出:這種形體未曾學過,無法計算。這時,我鼓勵學生只要用心思考,一定有方法計算得到的。經過一個討論後,學生舉手答道:把地瓜放進裝水的正方體杯中,水上升的體積就是地瓜的體積;有的說,先量一量地瓜的重量,再把地瓜切成正方體,然後量度一下邊長計算體積,再量一量重量,最後比較原有的地瓜重量是正方體地瓜重量的幾倍,體積就是它的幾倍;還有的說把地瓜煮熟,壓成正方體後再測量等。等學生說完後,我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以求驗證。
可見,開展這樣的實驗活動能讓學生提供展現個性的機會,為鼓勵學生創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結論
課堂上組織數學活動,確實是改變了一種靜態的教學,給了數學課堂一種蓬勃的生機。在自主參考的過程中,給學生動手的機會,思考的空間,創新的餘地,讓學生靈活的運用了數學的認知,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信,有效的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將會成為兒童靈性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