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十分關注兒童的成長。作為父母者,對於他們的衣、食、住、行尤其照顧。我們會鼓勵兒童做運動,希望他們有強健的體魄,抵抗疾病的侵害,但是對於兒童情緒的健康,我們又有否關注過?我們有留意兒童彼此間的相處嗎?他們面對困難時孤立無助的表情嗎?經驗顯示,五至六歲的兒童已經擁有如何面對困境的一些概念,並且能夠學習新的方法去應對困難。要是他們能夠在初小的階段掌握這些技巧,將會終身受用。
聖博德學校於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學年獲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的邀請,成為推行「比比和朋友」情緒及社交課程的先導學校。其實此課程早已在丹麥和立陶宛取得了成功的經驗,現時在英國、印度、巴西、冰島、挪威、波蘭、南非、美國及加拿大逐漸推廣。整個課程是經外國專家研究多年而設計出來的,內容是從如何認識各種情緒開始,到表達、溝通、化解衝突、處理轉變和失去及面對新環境。學生輔導主任透過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神秘盒子、繪畫及其他練習活動來讓學生學習如何辨別和傾訴自己的情緒,從而鼓勵學生反思自身,練習自行選擇解決策略,找出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課程以小組形式推行,共有六個單元,全學年二十四節。其中單元五的主題是「處理改變和失去」,內容會提及到死亡的課題,而美國有研究顯示,對死亡認識不足,孩子可能長期受困擾,傷害因而加深。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兒童有機會遇到親人逝世,甚至在經歷沙士和南亞海嘯後,他們也會透過傳媒接觸到死亡的課題,如果成人故意迴避不談,反會令兒童有更大疑惑,甚至恐懼。反之,若及早教導兒童死亡本身是人生必然會遇上的事,兒童是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下公開談論死亡,抒發內心的感受。因此,每年教授此課題時,輔導主任除了透過在課堂上講故事與學生分享外,還會帶領他們前往墳場參觀,從而提升學生面對事物轉變和死亡的能力。活動中輔導主任向學生介紹掃墓時應有的禮儀、態度、墳場規則及一些葬禮的儀式,並一同為死者祈禱。學生不但很守規則,還主動地提出一些有關死亡的問題,恐懼再不能戰勝他們了!
有同學成功地進入了「朋友圈」,
大家也為他高興 |
同學恭恭敬敬地致送鮮花給亡者 |
課程推行首年,小組學生自動參與香港教育學院的「兒童健康情緒和社交能力發展研究計劃」。課程完結後,小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比較,他們無論在合作、溝通、與朋友傾訴、思考問題、處理負面情緒、專注和同情心等方面均有顯著的進步。尤其一些較為內向、缺乏自信的學生轉變最大。他們變得主動與人交往,性格開朗,自信心有所提升,甚至上課也較以前留心和投入。從家長的檢討問卷結果顯示,100%
參加學生較以前願意表達自己感受或意見,88%了解選取解決問題的步驟,其中大部分學生更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和處理朋友間的衝突。
兩岸教師彼此交流分享,獲益良多
|
聖博德學校高明校長、學生輔導主任郭慧寶姑娘及三位學生家長於二零零五年四月十一日接受了《明報》記者的訪問,並分享了教學心得。當天記者和學生家長還一同參與小組的活動,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至於課程的成效、學生和家長的心聲均一併於二零零五年五月六日香港教育學院舉行的發佈會上展示,成效有目共睹。 |
由於「比比和朋友」課程在香港成功地推行,有關機構因此計劃將此課程引入上海。二零零六年六月八日有七位來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學院、上海市閘北區教育學院及上海市小龍魚教育有限公司的校長及導師應邀訪港,並與聖博德學校老師進行「比比和朋友」課程的教學交流。 |
滬港兩地的校長及老師合照留念 |
當天下午,國內的老師在香港教育學院導師的陪同下到達聖博德學校,並受到高校長及該校老師的熱烈歡迎,而交流活動亦隨之展開。兩地的老師除了分享彼此不同的教學模式外,還觀摩了「比比和朋友」課程的教學過程。
在課後的分享中,國內的老師們最希望知道是選擇學生參加課程的準則和方法、輔助教材的使用、參觀墓地的安排及課程評估工具的使用等。他們欣賞授課老師生動的教學,以及學生對課堂的投入參與。從學生臉上的笑容便知道學生如何喜愛「比比和朋友」的課堂。此外,最令國內老師讚嘆的就是由家長義工親手製作的「比比」毛公仔——竹節蟲、頸鍊、手鐲及襟章。這些有趣的教具,除了幫助老師在課堂教學外,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後國內的老師們還參觀校舍,分享兩地學習生活的異同。高校長更希望日後能安排老師北上進行教學交流,以增進了解兩地學習的情況。
完成課程後,每位同學也能獲頒畢業證書
聖博德學校推行「比比和朋友」課程已踏入第三年了,從學生的表現得知,課程的內容及老師教學的方法,大大提升學生在處理情緒和社交的能力。我們期望有更多學校可以同樣分享這個課程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