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是學習各種學問的基礎。《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04)提出中國語文教育的基本方向是:1.均衡發展讀寫聽說的能力,2.培養美感和欣賞創作能力,3.加強品德情意教育,4.加強文化教育,5.培養思維能力,6.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和
7.開放學習材料。為了落實上列要點,東華三院十六間小學近年致力引進外界資源、努力凝聚各學校的力量,彼此群策群力,共同發展校本課程,以優化各校的語文教學,實踐課程改革所提出的精神。
在整個課程的規劃中,學校主要參考《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中央課程架構,以設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知識內容、需要掌握的學習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為使學生有足夠的裝備,在課程組織中,有系統地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成為規劃語文課程的重要一環。本文將簡述東華三院冼次雲小學在閱讀範疇內,如何創設及發展有系統的學習策略以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成效。
實踐課改新課程教學設計
閱讀有助培養思考能力,豐富知識,提高語文水平和拓寬生活經驗(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4,P.43)。指引中指出:在培養閱讀能力時,語文教師要使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策略和方法,並適當地加以運用。回顧小學教師過往在閱讀教學上所用的時間最多,但卻大多忽略教授有系統的閱讀策略。為使學生在閱讀方面能有系統地掌握不同的閱讀策略,東華三院冼次雲小學的中文科老師嘗試探討各種「閱讀策略」的理論,進而在中文科各級的課程加入系統的閱讀策略課程,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關各年級閱讀策略的建構,乃建基於下列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
蘇月華等(1996)提出:閱讀能力有三項認知因素:即字詞提取、命題編碼和篇章整合。至於閱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綜合出整篇文章的主旨,當中需要經過一些過程,建構出文章的「宏觀結構」。因此,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讓學生有方法地了解文章的「宏觀結構」。
蘇月華等(1996)進一步解釋:要建構文章的「宏觀結構」,就需要依循一套特殊的語意連貫法則,這套法則稱為「宏觀法則」。「宏觀法則」包括:刪除、概類、建構和綜合四類法則。「刪除」指刪去不相關的命題,「概類」指用一個概括性命題將個例(一系列平行的句子)歸納,「建構」指將不相連的命題建構出新的命題,「綜合」指將命題綜合成較高層面的宏觀命題。掌握這些法則將有助提升閱讀的能力。
至於如何宏觀地掌握篇章的含義,陳賢純(1998)則提出「理解策略模型」,提及篇章理解的策略可以分為微觀理解及宏觀理解兩大類。微觀理解策略有:
「忽略細節」、「抓住關鍵詞」和「概括與推論 」。至於宏觀理解策略對篇章理解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
結構策略: |
故事有故事語法,說明文有說明文的結構,了解篇章的結構就能預測篇章內的發展。 |
語境策略: |
語境是文章的背景,讀者如了解一個時期社會上發生的事,在閱讀時則較容易掌握內容含義。 |
文化策略: |
讀者利用自己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來理解課文。 |
標題策略: |
標題對於理解非常重要,標題反映篇章主題,通過閱讀標題讀者就能知道文章的內容。 |
陳賢純認為從上述策略中,讀者本人的已有知識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蘇月華等(1996)也提到「宏觀法則」的運作是基於閱讀者的智略(schema)或外界知識。由此可見,除了宏觀結構的理論外,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對於篇章理解也十分重要。
圖式通常分為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兩個部分,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一篇文章內容(包括寫作背景、題材或作者資料)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格式安排(包括文章體材、結構或寫作風格)的認識(張永德,
1998)。
根據圖式理論,讀者腦中的圖式通常有六個作用,包括:
1) 幫助吸收課文
2) 幫助推論
3) 調節注意力對重要信息加工
4) 有條不紊地搜索記憶
5) 進行信息概括
6) 通過推論重新組織原始信息(彭聃齡,
1991)
在日常的教學中,適當地讓學生掌握與文章相關圖式及作適當的理解監控,則有助整體閱讀能力的提升。「理解監控」是自覺認知能力的一種,指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能察覺自己的理解情況,例如檢查自己是否已明白文章的內容、是否能夠自設問題去質詢自己、能否發覺文章不當之處或理解困難之處。如果在閱讀時能察覺到自己的理解情況,就能適當地採用個人調節策略或方法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蘇月華等,
1996)
綜合上述的理論,編定不同年級的閱讀策略時,教師們就集中指導學生掌握篇章主旨,如何運用「宏觀法則」、已有的「圖式」和不同的「策略」,並對圖式及策略的運用需要不斷加以調節。此外,在指導學生了解篇章主旨的過程中,更同時需要培養他們「理解監控」的能力。
施行方法
本校嘗試根據上述的理論,為一至六年級建構一個閱讀策略的課程架構,期望學生在整個小學的階段中能循序漸進地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興趣。
整個閱讀策略的課程發展需時,最初先由小組老師擬定閱讀策略課程大綱表,繼而按年發展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過程中,老師們不停地對課程及教學作出更新及修訂。發展多年,整個課程的大綱及教材舉隅如下。
閱讀策略課程大綱表
閱讀策略/班級 |
理論 / 方法 |
例子 |
備註 |
引領思維閱讀法
(看標題猜測文章內容)
(P.1、P.2) |
根據書名、封面、目錄、圖畫、標題、猜測文章大意、段落大意、推測情節的發展。
* |
從書名和封面圖畫推測內容(老師宜讓學生自由猜測,無須判斷對與錯,留待揭曉)。 |
* |
從封底知道還有同一系列其他書籍。 |
* |
從目錄中得知全書劃分的部分及找出相應的頁碼。 |
* |
看部分內容,鼓勵猜測內容和情節的發展。 |
|
|
每位學生訂購4本圖書,包括故事和非故事類,由老師引導學生一同閱讀。<附件一> |
意群閱讀法
(P.1、P.2) |
文意由詞組(意群)結合而成。閱讀時按詞組一組組地閱讀,有助理解及提高閱讀速度。
* |
引導學生把單句適當地分割成詞組。 |
* |
把複句和段落分割成詞組。 |
|
考試快到了/大家都加緊/溫習功課。
(詞組的分割,沒有特定規限)
<附件二> |
詞意推斷
(P.1 -
P.3) |
從形符推斷詞意 |
言 → 說、訴
水 → 流、湧 |
P.1,2的誦詩識字教學讓學,生掌握推斷詞意的方法 |
從詞的部分推斷整個詞語的意思 |
健碩 : 健 → 碩
波濤 : 波 → 濤 |
他對金錢很吝嗇從上文下理推斷詞意 |
他對金錢很吝嗇,從不肯花費一分一毫。
去駕一隻船,顛簸在波濤上。 |
找關鍵詞(P.2) |
找出重要的字詞,主要是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有助理解文章大意。
|
保安局以未能證實為由,拒絕進一步跟進事件。 |
|
找出標語(P.3) |
有些標記,與內容意義無關,但有助找出語段的概念和結構。
主要是虛詞(副詞、介詞) |
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然後、可分為。
但是、所以、相反地、最重要的是、不幸的是。
總而言之、由此可知。 |
<附件三> |
六何法(P.3) |
運用六何法(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
查考文章內容,使自己變成主動的閱讀者,主動尋索資料。 |
|
<附件四> |
P.4 |
找中心句 |
文章/段落的開始或結束,可能會有一些重要的句子,或段落中間有一些轉折句,都可能是中心句,有助理解文意。 |
荔枝是一種又好看又好吃的水果。把荔枝的果皮除去後,就看見晶瑩潔白、圓滑鮮潤的果肉了。荔枝熟透後,味兒香滑甘甜,令人百吃不厭。 |
<附件五> |
詞句的比喻義 |
緊記主題,把詞句的比喻義和文意連繫起來,有助理解文章的深層意義。 |
大家是手足,不必斤斤計較。
我不相信有人甘心作人家的犬馬。 |
|
P.5 |
句義/段旨的綜合 |
刪去不影響文意的部分(次要、重覆的字句,舉例的、說明的部分)。 |
鬧鐘是現代人不想要、而又非要不可的東西。不想要,是因為它的聲音討厭;非要不可,是因為它有司晨之功。 |
砌橋活動:<附件六>
先砌一座橋,然後取出一些組件而不影響橋的結構。學生要懂得判斷哪些組件對橋的結構是不重要的。 |
「主旨句」包含句子其他部分的意思。 |
這區的小吃店值得推介,價錢大眾化,營業時間長,食物種類多。 |
快樂童子軍:
通過資訊處理過程,學生找到幾個童軍在營中所睡的位置。當中要求學生分享、整理及綜合資料,經過抽絲剝繭,解決困難,同時也要篩選不合適的資訊。 |
P.5 |
句義/段旨的綜合 |
用一個詞語代替一系列的個別例子,即以大類概括小類。 |
歸類活動:<附件七>
每組學生派發一些有關交通、生果、文具等不同類別的詞語卡。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不能說話,只用肢體;與別人靠在一起,組成一組。然後學生要找同類別的事物組成一組,並說出他們所屬的類別。 |
綜合出段落/文章的意思,自擬「主旨句」。 |
|
<附件八> |
P.6 |
概念圖 |
有系統地把文章中的概念、重點組織成「概念圖」,有助理解及記憶。 |
(概念圖沒有特定模式,能清晰及有條理地表達出文章內容便可。) |
可延伸至其他科目的學習 <附件九> |
綜合訓練
自擬問題
思維訓練 |
* 理解
* 探討
* 評論
* 創意
* 自擬其他問題 |
* 六何法
* 為甚麼…
* 我認為…
* 假如…會… |
* |
透過自習課文及日常課堂的提問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
* |
每篇課文均要備課,因應課文內容擬定數道問題。 |
|
推行成果
此外,老師認為另一個大的收穫,就是加強了自己對語文教學的反思,引致自己對教學的思考角度也有所改變,例如配合閱讀內容,鼓勵學生運用「六何法」的提問技巧設定題目,向其他同學提問,讓他們作答。這樣,老師更能促進學生互動學習。
有效實施閱讀策略課程的建議
1.加強教師對閱讀策略的掌握
閱讀策略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為他們提供適切的閱讀材料及營造有利於閱讀的氣氛。因此,教師在課前所作的準備比平日教學來得多。另外,坊間一直缺乏有關小學生閱讀教學策略的書本及教學資源,這也是教師感到困難的地方。對中途加入計劃的教師而言,就需要召開會議,讓教師們進行討論、交流和探索,把謬誤釐清,效果將更理想。
2.提供學習轉移的機會
透過課程的實施,老師們明白要有效推行閱讀策略課程,學生的學習就不能與日常的學習分割。在不同學習階段中,除讓學生認識各閱讀策略外,教師也應隨時在課堂滲入閱讀策略的教學(如講授課文前先讓學生用概念圖表達該課的內容大意),並鼓勵學生實踐有關理念及策略,把閱讀成為樂趣。只有掌握從認知到綜合運用的學習歷程,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從閱讀中學習的樂趣。
總結
自新課程推出以來,不少學校在同工積極的參與下,學校的課程出現了不少變化:改變的不單是選用的教材,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模式也轉變了。今天,課程的編排重吸收知識之餘,也強調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並同時重視提升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情」與「操」。我們相信這些「轉變」,已觸動每一位同工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也相信這些「轉變」,會令我們的學生有更多的能量以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教師在整個的課改的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再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生學習的誘發者。透過有系統的課程組織,讓學生掌握各種的學習方法,引領兒童從閱讀中學會賞析、表達、思考判斷和創作的能力,為自己的生命開闢一條應走的道路。
參考書目
‧ |
何萬貫、蕭炳基 (1984)。中文篇章主旨理解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12(2),頁12-17。 |
‧ |
張永德 (1998)。《創意閱讀教學》。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
‧ |
陳賢純 (1998)。《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
‧ |
彭聃齡 (1991)。《語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蘇月華 (1996)。中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個別差異因素:成績稍遜學童與一般學童的比較,《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
23(2),頁199-227。 |
‧ |
蘇月華、余婉兒和文英玲(1998)。《中文閱讀理解能力訓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
‧ |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2004)。《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