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4期 前期教訊:
第74期《現代教育通訊》:初中綜合人文科為通識課程鋪路
初中綜合人文科為通識課程鋪路

楊碩鈞、王曦妍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
綜合基礎課程任教老師

當局打算數年後在新高中階段推行通識教育科,新的通識科跟現行的綜合人文科類近。許多學校開始研究如何把現行的綜合人文科教學模式轉化成通識教育。在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下簡稱伊中中)負責統籌與推行初中綜合人文科的楊碩鈞和王曦妍老師,五月初出席本社舉辦的初中通識教育研討會,分享校本課程發展的寶貴經驗。以下是當天講辭內容的精華。


右起楊碩鈞、王曦妍老師講述伊利沙伯中學
舊生會中學的初中綜合人文科的發展

課程發展需不斷應變
伊中中自從1996年開校初期,已創設綜合人文科的框架。由於課程框架早已產生,相較其他學校,免除了從分科過渡至綜合科目之苦。但有了架構並非等於推行課程可以一帆風順,我們多年來先後作出多次增刪和修訂,才有今天的成果。我們的綜合人文科稱為綜合基礎課程(Integrated Basic Studies,簡稱IBS)。最初,我們試行的課程架構分別為:

中一:個人—社區—香港
中二:中國
中三:世界

這好像把分科科目以年級為單位分開施教。試行一段期間後,我們發現這個架構的弱點,就是修讀完二年級課程的學生,在三年級難以把學過的知識銜接、對照和互動,令學習缺乏完整性,於是調整成目前附表的課程架構。

因應學生能力取得平衡
決定了主題後,便要在在課程中啟發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之間取得平衡點,十分重要,皆因綜合人文科的課程指引強調價值觀和能力的培育,因此,要平衡兼顧理想,才可以令綜合人文科成為有意義的學科。

調整後的課程主題以社會為主
IBS課程在伊中中已發展了五年,並已形成較完整的架構,以「社會」為主軸,打通中外古今社會的不同面相,從組織的角度帶引學生認識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並且涉及香港、中國和世界,詳情請參閱附表。


附表:初中綜合基礎課程架構 (一一級至中三級)

從表中得知,我們在中一至中三各定下縱向主題,橫向則設計了顧及中外社會發展特色的教學內容。在中一級「社會的組織」中,貫通古今,把社會組織介紹給學生,要讓學生了解到,從看似跟現實沒有直接關係的古代歷史,去了解古今基本社會架構,甚至探討古人建立的社會較現今社會更完善之處,學生在這個部分可以學會借古鑑今。

中二級的主題是「社會的轉變」,承接中一所學,用中西方歷史裏的前人經驗,說明及比較現今社會的轉變和意義。

中三級的主題是「個人與社會」,希望學生能夠應用過去兩年所學的知識,轉化成關心今日社會的動力,觀察和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嘗試想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

實施課程的模式
具備了設計理念後,接下來便是實際推行的情況。初中綜合人文科以小組協作方式推行。而分組的時候就要看教師的技巧和態度,要考慮的除了學生的能力和性格外,更要避免分組後的秩序問題不致影響學習進度。

根據經驗,小組協作並非對每一班同學都萬試萬靈,假如教師發現分組後,學習狀況不理想,就應該修改教學法。例如嘗試用戲劇方式處理予人沉悶感覺的部分中史課題。我們發現學生普遍對戲劇教學感到興趣,對教學內容的記憶也比老師單用講授方式來得深刻,而且也較適合好動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效果不俗。

此外,綜合人文科須用上大量資料,閱讀是另一個對學生的基本能力需求,可是學生一般的閱讀能力參差,必須輔以閱讀策略,拉近學生之間的差距。例如以四五個學生分成一組,每人按能力閱讀不同種類、不同分量的圖書,然後各自向組員介紹書籍內容,分享經驗。按學生的能力介紹書本是個很好的策略,因為學生先要充分理解書中內容,才能透過自己的語言把看過的書向其他人介紹。

評核與研習需靈活處理
評量可說是綜合人文科面對的最大問題,我們把考核分為卷一及卷二;卷一跟普通考試沒分別,考核課堂所學的基本知識。而卷二是考核學生處理資料的能力,佔整體成績四成。此外,也有專題研習和寫作訓練這兩類評量方式。

專題研習一般可測考學生處理資料的表現,學校開辦初期也非常推崇專題研習,讓中一生嘗試用這個模式學習,後來發現不可過量,要逐步推行才收效,否則學生到處找人填問卷,往往囫圇吞棗居多,或者濫竽充數了事,學習效益不高。如中一學生最好先嘗試個人研習,學習搜尋資料為主;中二學生由於在其他學科也會接觸專題研習,在綜合人文科可以其他較輕鬆手法替代,例如透過中外史地知識的問答比賽引起學習動機。中三年級配合「個人與社會」的學習主題,最好要求學生做一個大型的專題研習,推動自主學習風氣。這樣,學生會深化整個初中階段所學的人文科知識和技能,對於價值觀的良好轉變也有裨益。

 

教師依學生的能力及性格安排分組討論

善用寫「手記」與學生溝通
其次,本科也注重學生的寫作能力,因為無論哪一種考核都會用上寫作。但部分學生寫作能力有所不逮,因此在中一、中二時會要求學生平日撰寫手記,而不用他們回答長篇的論述題。

為通識教育作好準備
新高中通識教育課程的三個學習範疇、教學模式、以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為目標等,都與綜合人文科有共通之處,一般教師絕不會陌生的。當然推行通識時,教師的學養和態度、對通識課題的理解水平、兼教遇到的困難以及資訊科技如何全面配合等,都是必須正視的。但新高中的通識課程尚未公布課程綱要之前,現階段唯有靠教師之間多些交流經驗,分享心得,邊學邊教和互相促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