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2期 前期教訊:
現代教育通訊:第七十二期 語文教材如何體現兒童文學元素
兩岸三地兒童文學專家交流──把兒童文學融入語文教育
語文教材如何體現兒童文學元素
林文寶教授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兼人文學院院長
  林文寶先生是學者,專長在於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六年來積極參與台灣教科書的審批工作,非常熟悉台灣兒童文學的發展情況。在本社主辦的「兩岸三地兒童文學專家交流──把兒童文學融入語文教育研討會」上,林文寶教授以個人觀察配合他的教科書審批經驗,跟與會者分析當前台灣語文教材跟兒童文學之間的關係。以下輯錄了林文寶教授當日講辭的精采內容。

我長期以來都在重視兒童閱讀與推廣閱讀,先舉出以下兩個例子:

龍應台女士曾在她的演講中說了一件趣事,說她居住德國期間,有一天晚上有客人到訪,她的孩子應門時看到一個很高的女人帶她的一隻小狗前來,孩子就對龍應台說:「隔壁的阿花(小狗名字)帶阿姨來探望我們。」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孩子對爸爸說:「明天台灣會發生一件大事情,爸爸你知道麼?」爸爸雖然身為官員,但怎也答不出明天將有甚麼大事發生。兒子看爸爸一直答不出來,就說道:「明天張雨生(台灣歌星)要去服兵役哩!」

我說這兩個例子,其實是要大家知道,兒童都用他們獨有的觀點和角度去觀察、思考事物。要辦好教育,首先要從孩子的觀點手。

教材的改變
社會上有很多人說我們孩子的語文程度比以前差,當大家都歸咎教育政策失誤時,我卻認為這種現象其實跟社會結構的改變有關。傳統的中國在未開放之前,教育以中國語文為主,只學習一個科目的學生,語文水平自然較高。後來社會逐漸開放,跟西方社會增加接觸後,教育內容更為多元。直到今天,資訊科技的發達,學生需要學懂如何善用資訊科技以幫助學習。加上今天的教學概念再不是以教師為主體,改以學生為中心。因此,除了語文科,學生兼顧的事情多了;相較舊日只學習一個科目,今天孩子的語文程度變低,委實不足為奇。

因為學習型態的改變,教育政策連帶教材也要跟上學習需要,不斷與時並進。

編寫和製作教材一點也不輕鬆,了解教科書製作流程的人都知道,除了要根據教育部公布的課程指引或課程標準來設計之外,更不能超越政府為學生訂定的學習目標。台灣自1928年起經過十三次課程標準的修訂,每修訂一次,教材就要跟隨改版一次。

語文是比較特別的一門科目,因為教育部不可能只規定學生學習指定篇章,所以當局定下某年級學生在某個學習階段需要學會多少個字和詞語的教學目標。因此,編訂教材時,需要找來不同的篇章分配在教材中,同時又要符合課程的要求。

幾十年前也討論過用兒童文學作為主要教材的問題,今天這雖然是大家認同的做法,不過如何把兒童文學適當地平均分配在教材中,是最令編者頭痛的問題。有時為了要出現某些字和詞語,編者特別更動原作者一兩個字,就引起原作者不滿。就中國語文科教材的演變,曾有三次的爭論,分述如下。

文白之爭
還在「五‧四」運動期間的1919年3月,全國教育計劃書就有「統一國語」的條款。「統一國語」就是把文言改為白話課文,這引起一番熱烈爭論,最後是白話文勝利。這個條款影響至今,致使今天的教材內容多數以白話文呈現。這個條款當年何以引起軒然大波,原因是人們不輕易改變既有觀念。中國人的書寫工具從毛筆轉為鋼筆,也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適應期,何況書面語的重大變革。

讀經問題
到了1935年5月,《教育雜誌》主編何炳松向學者發出一百封徵求意見信談讀經問題,結果大部分回應說不認同讀經,這引起了當時社會上大談讀經與否的風氣。反觀現代社會的一股讀經風潮,孩子學習語文同時要背誦老莊。我是不認同要年幼學生讀經的,一方面,老莊對於他們是過於艱深,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老莊內容中一些觀念在今天社會已屬不合時宜,只有成年人才懂得分辨,因此,這些經典較為適合成年人閱讀。或有人說讀經對保護文化有幫助,可是除讀經之外,仍然有很多方法可達致保護文化的目的,例如,教孩子多讀淺易的詩詞作品,效果或會更好。

教科書的內容如何融入在地文化,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假如沒有這類教科書的出版,說不定會產生很多文化失落的危機。台灣社會因為過度開放,致使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本社研討會當日,中港台學者一同合照。左五為林文寶教授。

鳥言獸語
第三個問題是作品中的鳥言獸語之爭。1931年何鍵提出「明令讀經」議案,更大力反對「鳥言獸語」。引來很多學者批評,其中包括中國幼兒教育先驅陳鶴琴。所謂「鳥言獸語」,其實指一些用擬人法寫成的童話,泛指兒童文學。那時候已經討論兒童文學要不要放進語文教材中。到了現代,教材中用兒童文學作為主要的組成部分,已是大家都有的共識且是不可置疑的事實。 

語文教學的體現層次
上文提過,語文教材編寫原則是依照課程綱要或標準來設計,加入良好的兒童文學教材,就可以進一步呈現語文教學的層次和教學方法。就語文教學的層次而言可分為工具性、文學性和文化性三種。
1.語文的工具性
這裏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功能,目的是把語文知識作為與人溝通、表達思想的主要工具。
2.語文的文學性
文學可是一種情感的追求,跟知識是有所區別的,文學教育是讓學生學懂不同的情感。
知識因時代不同而轉變,教學方法也要跟隨改變。今天的教育告訴大家,知識正無限地改變中。所以,教師不應抱今天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的心態教學。在終身學習概念中,我們沒法知道今天教給孩子的東西,會不會對他的未來生活有所幫助。所以應該透過文學讓學生學會學習。透過感性的兒童文學作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他們長大後就能在閱讀中獲得需要的知識。

3.語文的文化性
這一層的意義比文學性更深一層,談的是要如何讓孩子了解文學的真正價值和內涵。舉例說,我們是不是每天都跟孩子說《龜兔賽跑》的故事,他們就明白箇中的意義呢?這種深層意義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醒,學生不斷獲得啟發才會明白的。

師資的培訓
文學素養是否要辛苦培訓出來?我認為不必的,身為教師既然教了這麼多年書,難道還要別人告訴你怎樣教?我建議教師不必太相信專家的話,專家往往喜歡用別人聽不懂的專有名詞解釋事物,令人產生似懂非懂的感覺。所以,本身愛閱讀的教師就具備文學素養,然後可以把自己閱讀經驗和感覺跟學生分享,這樣產生良性互動。總括來說,文學教學的果效好不好取決於人,即是施教者的行動、觀念和態度。

我這次抵港,也到過一些書店逛逛,發現了不少兒童文學的好材料。假如教師也能夠應用在教學上,多跟孩子討論,學生很容易看懂而獲得成就感。我們教學,倒不一定非用經典名著不可;孩子如果輕易看得懂經典名著,那就不用到學校學習。所以,教師要做到找些適合的書來教適合的孩子,這就是因材施教之
道了。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