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香港的課程範疇是伴隨普及教育的發展而出現,學校教育和課程設計,亦越來越受重視。香港從1978年實施九年普及免費教育制度後,不少學者都指出學校課程出現了問題。教育統籌委員會第四號報告書指出,學校的課程是割裂和分科的,學校科目的內容和可供選擇的科目不斷增加,為學生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莫禮時,1996,頁72)。 |
|
聖母小學
|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學校課程,總會受到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影響 (李子建,2002,頁27)。課程可包括學校教育目的之考慮、教授什麼、如何教授、規劃的和沒有規劃的課程,亦可著重學校教育的成果或過程(莫禮時,1996,頁1)。莫禮時(1996,頁10-12)指出,我們對學校的期望,受以下四個重要的觀念所影響:學術理性主義、社會及經濟效率、以兒童為中心和社會重建主義。認識這些聯繫,使我們更加了解課程改革的理念及課程問題中衝突的根源。教師在參與課程設計時,應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為依歸,要針對兒童身心發展而編訂出適切的活動,同時課程取向要以經驗為主,能鼓勵學生從經驗中學習;教師主要提供輔助、意見和鼓勵,能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最後讓他們達致「全人發展」,這正與2002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發表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定出的教育要求相同。根據《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文件(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2),香港課程發展的大方向是使學生達致「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的願景,而大前提是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讓所有學生都有學習能力,享有基要的學習經歷;於課程設計方面,學校可彈性制訂「校本課程」,以切合學生的需求,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學得更好。而要進行校本課程,其一方法是進行課程統整。
二、「課程統整」的理念
薛梨真(2001,頁3-5)指出,「課程統整」是一種課程設計的理論,包括學校目的、學習本質、知識的組織和使用、教育的意義等觀點;簡言之,包含經驗的統整、社會的統整、知識的統整以及課程的統整四層面,透過教師協同、師生討論、親師合作等方式來重新建構課程。
她(2001,頁15)又指出,有關課程統整模式,就學科而言,不離單一學科、跨學科與科際整合;就方法而言,不離主題及學科統合;其中又以科際整合及主題式的模式最常被提及。課程統整的規劃,不是個別教師的工作,而是全校教職員工共同合作的教育事項。其規劃的歷程,先組織課程發展委員會,確立課程統整目標、發展全校性課程架構、研究及擬定課程統整實施的方式。
重新建構的課程,以當代重要課題、學習者關切的主題或相互融合的學科內容為教材,規劃具有彈性、鼓勵合作、結合生活、尊重個性、共同參與、持續發展等特性之教學計劃,以培養具有自學能力、能思考、懂生活、會解決問題的學生為教學目標。
三. 學校推動「課程統整」的理由
學校的課程是割裂和分科的、學校科目的內容和可選擇的科目不斷增加,以致學生要死記硬背和不停地操練可見!當學生接觸了新知識,根本來不及消化,便要繼續學習更新的知識;另一方面,老師基於課程編排,依從「教科書為本」的教學進度,未待及學生把知識消化、吸收,又要教授新東西,可見學生多麼吃力呢!
課程設計實在有改革的必要,課程內容應切合學生的需求,必須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就是透過實際的活動、觀察和探索的經驗受啟發,從而獲取真實的知識!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的文件即指出,要成功推行課程改革,實踐「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教育目標,學校必須建立教與學的新文化。
根據教育統籌委員會和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所建議的未來課程改革方向來說,「以學校為本的課程發展」的長遠目標,應邁向教師、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的夥伴協作,強調中、長期的規劃,以及創造新教材為主和建構課程(李子建,2002,頁36)。課程的設計取向以「兒童為中心」,課程內容應針對兒童身心發展而編訂出適切的活動,當學生對課程內容感到興趣,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便會自行努力學習;再配以適當的空間,讓學生整理所學,思索問題,相信勝於加強各方外在的督促,更收學習效果!
課程走向校本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學效能和改善學生的表現,故此,推行「課程統整」,以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著想,為他們提供各種學習機會,為學生界定必須學習的學習經歷、學習領域、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最終目的幫助他們達致全人發展
(李子建,2002,頁65)。可以相信,「課程統整」能夠緩和這種情況,令學習更有適切性(莫禮時,1996,頁72)。
四. 校本的「課程統整」課程設計舉隅—珍惜生命
本文跟著介紹聖母小學的校本課程設計,這是基於「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竟仍時見小朋友輕生,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學校遂以「珍惜生命」為設計主題,綜合中文科、常識科、德育科、聖經科、美勞科、音樂科及體育科的跨學科課程設計,進行一週活動。課程以生活為中心,期待學生在生活中培養自愛觀念,學會愛自己、尊重自己和別人。
教學主題:珍惜生命
教學年級:五年級
綜合科目:中文科、常識科、德育科、聖經科、美勞 科、音樂科及體育科
教學目標:在成長路上,難免遇到困難和挫敗,應不逃避、不恐懼,勇敢和積極地面對困境所帶來的挑戰。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熱愛生命,活出積極人生。課程設計之教學目標在於達成:
1. |
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惜生命。 |
|
2. |
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面對和解決,不輕言放棄。 |
3. |
讓學生知道家人、師長、朋友和同學是傾訴對象,能度過情緒低落的時刻。 |
|
各科在課堂時間所進行之活動包括以下細項: |
中文科: |
1. |
閱讀一篇勵志的文章: 踏浪遠航—李麗珊 |
|
2. |
探訪孤兒院 |
|
3. |
寫一封勉勵朋友的書信 |
常識科: |
1. |
認識青春期的心理特徵 |
|
2. |
認識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
德育科: |
1. |
閱讀與主題相關的剪報、網上資料 |
|
2. |
分組討論 |
|
3. |
完成工作紙 |
聖經科: |
1. |
電影欣賞:地久天長(張艾嘉執導) |
|
2. |
分享影片內容 |
美勞科: |
1. |
小組形式製作「珍惜生命」海報設計 |
音樂科: |
1. |
認識「樂聖」貝多芬克服耳疾的打擊、創作 音樂的心歷路程 |
|
2. |
樂曲欣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田園 交響曲」及「合唱交響曲」 |
|
3. |
「舊曲新詞」創作比賽,內容以「熱愛生命、 積極人生」為主題 |
體育科: |
1. |
設計韻律操,活動能舒展身心 |
|
2. |
進行「自我鬆弛四部曲」活動,能自我鬆 弛,使心境平靜 |
五、總結
學校教師在進行校的課程改革時,要從小步子出發,在取得成功經歷後,才加大步幅進行改革,本文介紹的課改例子,正是聖母學校進行的其一課程改革活動。教師會否參與課改,考慮在於 "改革對教學有何作用,講究改革可以帶來的好處及教學工作上有實質幫助,以及會否影響同事關係" (顏明仁、李子建,2002,頁144)。故此,課程與教學正好是一體的兩面,教學要有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對課程的整體認識是重要的,同時,教師對改革要在教學上有成功的效果、藉著改革與同事建立良好關係是決定的主因。
跨科的學習對孩子來說是有真切性和意義的,但這些變動是要學校在制度和教師的協作上加以配合。要改革成功和落實課程改革的重點,持分者(如校長、教師)
對學校課程改革的正面態度和決心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李子建,2002,頁38)。是文介紹的校本課程在聖母學校能夠推行,是因為老師得到校長支持,教師們互助互勉,發展協作文化,以學生為出發點,讓教與學均成為愉快的經驗。這亦是所有推動改革者要注意的事項。
筆者相信,教師們是有需要成為課程的主人,因應中央課程的要求,投入各自的校本課程發展、主動和同儕攜手培育「樂善勇敢」的新一代!中國的古典經著《大學》有一句話:「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這是說做人應該不沈緬於過去、不自滿於現狀;要不斷改善、不斷進步。在一個資訊發達、提倡終身學習的知識型社會中,希望人人都努力提升自己,多學習、多實踐,一起邁步向前,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資料 |
1. |
李子建主編 (2002)。《課程、教學與學校改革—新世紀的教育發展》。中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2. |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
3. |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2)。《基礎教育課程指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
4. |
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中國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 |
5. |
莫禮時 (1996)。《香港學校課程的探討》,中國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
6. |
陳木金指導(2001)。《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與主題教學——台北市中興國小、福星國小教師行動研究的成長記錄》。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7. |
薛梨真(2001)。《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踐》。台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
8. |
顏明仁、李子建 (2002)。同儕觀課教學與學校文化。刊於李子建主編 (2002)。《課程、教學與學校改革—新世紀的教育發展》。中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