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科新修訂課程(第三次諮詢文件)中提到,新課程的理念中包含探究式學習,這種學習模式不但跟傳統教學有很大的差別,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聖公會梁季彝中學的陳志華老師,於本文分析教師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上的角式,以及探究式學習在歷史科上的應用。
前言
明年,中國歷史科老師便要教授新的會考中國歷史科課程。這個新課程的特色甚多。根據中國歷史科新修訂課程(第三次諮詢)第五至七頁中指出,課程基本理念包括(一)切合課程改革,加強國民教育,承擔社會責任;(二)釋放空間,改善教學與評核策略,提升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三)培養鑑古知今的能力;(四)與基礎教育聯繫,層層遞進;(五)加強能力培養,著重探究式學習。
藉探究式學習成為主動學習者
其中,探究式學習最具時代意義。文件中詳細指出:「面對知識型社會的急速發展,教學重點亦須有所調適,應從以內容為中心的教學,轉變成探究式學習及價值的培養。修訂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透過歷史資料的研習,代入歷史時空,進行分析批判,辨訛剔偽,加強學生各種共通能力的培養,以獲取及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探究式的學習,勇於從不同角度探究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簡單來說,在中國歷史課堂中採用探究式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令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通過探究,學生可在多元思維的方式下掌握中國歷史概念及知識。歷史知識經學生自行探究獲得,才至為寶貴。而且,這種探究方法會終身受用。正如我一位已經畢業從商的學生對我說:「我從前在中國歷史科上所學習到的探究方法,從找尋有用的資料,到分析及整理,最後得到結論,可以學以致用。」
探究式學習中教師的角色
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會鼓勵學生自行找尋中國歷史問題的答案。教師是一個學習伴航者,再不是一個學習領航者。學生可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問題,大家所獲得的資料和經歷,也會不同。學生們也要一起合作,加強溝通,找尋問題的答案。在過程中獲取的寶貴經驗,令學生明白何謂溝通、協作。日後,他們進入社會工作時便容易與人相處,懂得尊重不同人士的觀點。
探究式學習中,教師的角色最為重要。一直以來,教師可說是課室劇場的主角,現在要退居幕後當導演。大多教師也知道甚麼該做、不該做,例如該提供適當的指引,不該提供答案等。可惜,某些教師忍不到,最後參與探究式學習,結果,學生在過程中未能領會探究式學習的樂趣,也得不到有關的經驗。
當然,教師在見到學生只坐著,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時,不應不作出任何回應,作為一個學習伴航者,教師應為學生製造適切的環境,令他能掌握研究技巧,朝著正確的探討方向進發。有時,探究式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比較零碎及分散,教師可能要提供一些指引,令學生的學習有系統地組織起來。因此,探究式學習的活動要精心策劃,使學生能循序漸進地建立知識,最終建立一個完整、有邏緝的知識建構圖。
以新會考中國歷史課程的探究性學習,可在課室內外分為三面發展,詳見附圖。
如何在課堂上應用探究或教學
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可設計一些合適的探究式學習活動。如設計歷史懸案,由學生扮演偵探,偵查破案。此外,也可利用課本中的資料,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分析歷史事件的背後意義。除課堂教學外,課外也可以加入探究式學習。
現時新課程考核形式除了傳統筆試外,更加入了考察活動及專題研習,探究式學習也可以滲透入其中。首先,考察活動不是由教師安排全部工作,教師講解歷史古蹟或遺址的問題,學生可以自己設計考察路線,親身研習,找出古蹟背後的故事。專題研習更可以探究式學習形式進行,學生擬訂專題研習的題目,進行研究,最後找尋答案。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模式有助學生建立自學能力。
學生不再只做聆聽者,而親身主動參與學習,成果將會更大。
正如筆者多年前在《明報》一篇名為《疑問歷史教學法》的投稿(詳見1996年5月2日《明報》)上所述。文中最重要的觀點是「課程非只是介紹過去的歷史事件,更要求學生分析史事的來龍去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培養。」筆者提出的疑問歷史教學法,分為立疑(老師根據課程內容,精心設計一歷史疑局)、激疑(老師進一步加強疑問,使學生在迷惑中求解)、解疑(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疑問的核心)和揭疑(經過學生的自我發掘疑問後,老師可指出學生不足之處或成功之處)。探究式學習正與筆者倡導的疑問歷史教學法中的解疑有相同之處。學生要成為歷史小偵探,發掘歷史面貌真相。當年,筆者提出這個教學法後,教協學術部誠邀製作一些相關的教材。大家如有興趣的話,可找尋細研。探究式學習絕不是在起步階段,不少教師已經開始多年。學生已不再被動的課堂聆聽者,而是主動的課堂學習者。現在,新課程只是進一步推廣探究式學習,令更多學生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