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零零二年四月十九日,為響應香港第四十五屆體育節,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特假沙田體育學院舉辦「以學校角度看全民體育」研討會暨工作坊,筆者為主講者之一,本文是節錄當日講辭之重點。
顧名思義,所謂全民體育,就是所有人都涉及參與任何形式與體育運動有關的活動。那為甚麼要推行全民體育呢?香港體育發展局於1991年就強調要推行全民體育,說全民體育可以:
- 增加健康水平及減少醫療服務負擔;
- 減少青少年加入黑社會;
- 減少青少年習染不良嗜好(例如吸毒、酗酒等);
- 提高體質;
- 減少以謀利及政治為目的的機構;
- 培育更多本地精英;
- 主辦更多國際比賽以提高港人自尊;
- 提高香港在國際體育界的地位;
- 增強親子關係
- 加強公平競賽意識及訓練如何接受失敗。(P.3)
在學校方面來說,所謂全民體育,當然就是指所有學生都參與體育活動。香港現行九年免費教育,所有6至14歲兒童都必須上學,而學校均有體育課。既然所有學生都有機會上體育課,表面看來,在學校方面,應該已達到全民體育的目標了。但真正的現象,竟是有大部分學生離開了學校就離開了體育。為了防止這現象出現,在學校階段體育教育宗旨應放在推廣及培養出「終身運動」。Mr
Wells(1993)亦指出:學校體育運動的中心工作就是提供機會予學生涉及運動,從而確認及加強他們的發展潛質,及開始他們的終身運動。
設法延續體育興趣
由90年代開始,中國的體育教學發展,基本上已從升學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模式,轉到為素質體育教學(曲宗湖、楊文軒,1999)。所謂素質教學,就是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體育教學需要在考試評核、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等領域,作出適當的改革及更新,在學習過程中專注得到的經驗,以致他們離開學校後仍對體育活動有莫大的興趣,並且繼續他們的體育活動。
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提供足夠的及多元化的活動。換句話說,學生在學校參與體育運動,目的不應只在乎努力掙扎成為校隊精英,或在老師安排下向某一項運動尋求發展自己的最大潛質。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下,學生會發揮不同的潛質,所以老師應安排多元化的體育活動,重點應在乎「參與」而並非「挑選」;鼓勵及協助同學們定下理智及合理的目標,指出在體育活動中,應關注他們的「所得」而非「勝利」。
與不同總會合作推廣
在我任教的學校,學生上體育課除了像一般正常學校一樣,按教育署提供普通的課程外,還設法與其他體育機構合作,作為體育課進度的不同單元。例如我們就曾和香港欖球總會、小型網球會及足毽總會合作,提供不同的活動。它們都會派出教練,甚至於到學校利用體育課,介紹出各種有關的體育活動。跟進的就是於星期六課外活動期間,舉辦一些同樂日、親子日,甚至一些小型的比賽。
有很多學者,尤其是西方的學者,都強調運動就是競賽,體育最終目的就是訓練出精英(Freeman, 1982;Speak, 1992)。很明顯看到,香港的大部分學校,推行體育運動的目的,都專注在比賽及訓練出可以參加比賽的運動員,所以,他們的體育課程,就集中於技術及實習。這樣一來,佔大部分那些運動天份較低、運動成績較差,甚至低水平的學生就會被忽略,他們並沒有機會被鼓勵多參與運動,甚至被擠出學習行列,全民體育又從何說起呢?
釐清「體育」在教育上的功能
過去的課程可能過份強調統一,方法單一,課程缺乏對個人素質的發展。學生在教師的統一指令下,疲於聽講解、看示範、反複練習,而沒有時間去感受和體驗體育的樂趣;他們缺乏主動,體育課缺乏生機,使教學顯得機械、呆板,從而使學生喪失對體育的興趣,體育教學效果的提高無從談起!
因此,從全民體育的觀點來看,體育教師亦應釐清它在教育上的功能。雖然體育教學與競技體育訓練方法有著很深的關係,但體育不是以
「訓練」為主,而是以 「教育」 為主要目標。體育教學基本上並不是為了實現運動技術教學目標來作考慮,反而要多探討學生是否能夠從活動中得到創造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並且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這方面的理念與香港正在進行的體育課程改革路向基本相同。
所以我認同傅浩堅教授闡釋「運動」是指「身體活動」(Fu, 1993)。我們安排學生體育活動時,要叫他們認為運動是一種享受,沒有任何壓力。體育教學效果的好與壞不單取決於體育教學內容的選取,還取決於體育教學的組織及課程的安排。在教學組織上,以
「活潑、自由、愉快」為主調,嚴密的課堂紀律與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應該互相結合,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有多向的交流,改變那種機械呆板的教學,才可以為改革帶來生機。
「體育」的評估問題
體育科向來並沒有受到多大重視,在小學它被列入為不計算分數的術科,亦從未計入升中派位機制;在中學亦無大不同,在高中階段有學校竟沒設體育課,但這可能反而令我們有更大的自主,我相信大部分體育老師都沒有為要完成進度或如何評核等事受到壓力。在體育科評核上,在我擔任體育科科主任時,就曾經提出反對定出某一日來進行體育考試,我贊成平日評估,或叫進展式評估。教師按學生平日表現、參與及學習態度來評核。我認為質和量都不是主要範疇,看他們的進展程度來評核,可減少學生的考試壓力,加強他們對體育的參與。其實,評核應該以學生為本,舉例評核並不是由老師定下考核範圍,反之由學生選擇他們自定的項目,一來學生可以將最好的一面呈現,二來學生對考試的恐懼感自然減少。
其實體育教學不單要求以學生為學習本位,還預期教師通過不同的課堂活動,例如小組討論、模擬設計、利用工作紙或預先設計的課題研習等,來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創造能力以及學習興趣,通過參與不同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持續的運動習慣。當然,要辦這些活動肯定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量,尤其是小學體育老師,他們都不是專責教體育一科,大部分還要兼教其他的學科。我們學校亦未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惟有在聯課活動時,加強這方面的活動。不過,據我所知,已有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體育課本,我希望課本不但能夠加強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同時可以協助老師準備評估表、進度表、工作紙等,以減輕老師的工作負擔。
就課程發展而言,最近的香港課程改革建議,強調課程的設計必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發展以全方位學習為主體的課程大綱。課堂內強調以愉快學習為手段,並輔以現代資訊科技及主題學習,使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及機會,從事以人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從過程中發展各共通能力,例如創意思維、批判性思考能力、研習能力等。因此教育署最近在體育改革中,就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會學習」成為主體目標,而不是以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為主要目標,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強調發展合適的機制,以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便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構思。
「體育」——不一樣的學習
課堂外強調學生能夠通過實際環境、應用及實踐,從各學習領域到的知識,因此課外活動並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課外活動在改革過程中被稱為聯課活動(亦叫課程統整),其目的就是要顯示出課內、課外相結合的關係。對體育教學而言,聯課活動並不是單指校隊的訓練、學生出外參加了多少次比賽或學校拿到甚麼獎狀,而是同時強調聯課活動的設計是否和教學單元結合。例如我們在設計西方民族舞蹈單元的時候,同時設定班際民族舞蹈比賽、民族服裝設計比賽,甚至可以有攝影比賽或繪畫比賽等,學生可以從比賽中深化舞蹈技巧的訓練,民族服裝的認識,並且學習如何組織活動,發展領導才能。
另外在我們每年舉辦田徑日時,都考慮如何通過一些另類活動,令學生對田徑運動加深認識,例如組織啦啦隊,學生可以做小記者,訪問班中的同學哪一位同學跑得最美,作一些調查,學生從活動中學到怎樣評定「審美」、怎樣做調查、怎樣做報告。其實課內課外課程相結合的模式,就正要體驗如何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而不是學科中心。而全民體育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在於培養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除了課堂活動外,學生是否投入體育活動,與學校的體育氣氛及體育文化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學校採納了怎樣的校本策略,學生有沒有適當的空間進行運動等,均會影響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香港學生多穿校服皮鞋回校,女同學多穿校裙;加上由於香港的地方細小,所以大多數學校並不鼓勵學生於小息時間進行劇烈的運動。其實,我們是否應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例如學生的校服以運動服為主,平時多穿著運動服及運動鞋回校,這樣的安排,有利於學生隨時於小息或中午休息的時間,進行不同的體育活動,全方位體育學習才可進行。
體育氣氛亦佔有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我任教的學校,在八、九十年代在荃灣區可以稱為「體育強校」,因為我們除游泳外,幾乎囊括所有校際比賽獎項,甚至在區際比賽亦有頗驕人的成績。一來由於當時的大校比較少,我們有24班,學生較多,挑選亦比較容易。另一方面,我們在小息期間,亦將籃球場及乒乓球檯開放,供學生(多數是校隊)練習,其他低年級同學都圍繞著觀看。我發覺如此一來,學生們目染耳濡,對該項運動有所認識,亦培育出他們的興趣。 設施及資源問題
香港學校的體育運動設施雖然不足,經費亦不足,但我們可從多方面考慮。例如我們於星期六下午及星期日都開放學校,舉辦多項體育活動及興趣班,此舉頗受歡迎,經費可向優質教育基金及家長教師會著手。
其實校舍建設並不存在誰比誰優勝,因為就算某校體育設施非常良好,也並不等於該學校的運動氣氛便非常濃厚,還需要看該學校有沒有良好的校本策略以鼓勵學生進行運動。例如我們就採納「就近社區」的概念來組織活動,利用社區體育設施進行活動,我們很幸運,就近就有一個足球場和多個室內體育館。去年開始,我們就申請借用附近的足球場,作為逢星期六課外活動的足球興趣班訓練場地;我們亦長期租借了室內場,聘請教練,供學生自由參加,經費就由政府撥出每校55萬中支付,學生全部免費,舉辦項目今年就有籃球、羽毛球、排球及乒乓球。同時我們亦引進體育運動總會推行的青少年運動培訓計劃,來發掘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潛質,例如鼓勵學生參與康文署的「青苗計劃」等。我們亦有帶領及鼓勵學生參與地區主辦的比賽及同樂日。所以我們認為要評量體育文化的發展時,必須要同時考慮如何有效地利用周圍的環境,引進合適的校本策略以發展學校體育文化。場地的好壞及多與少等客觀環境因素,雖然會影響課程的實施,但還需要有良好的發展策略,並且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 事實上有些人真的不喜歡體育活動的,要他們加入「全民體育」的行列,就要改變現行的體育活動形式。我們應將以前的Life- form
Exercise(香港中文大學王香生博士解釋為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改為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即是不強調體育而注重健康的終身活動。
基於我們的社會是互動的,全民體育實不應局限於青少年方面,應該著重所有與體育及運動有關的範疇。我們應剔除所有現存的歧視,包括種族、年齡及能力。要真正推行全民體育,我們要共同努力,尋求互相了解、互相接受及互相尊重。最後,我想引述Mr
Claxton的一段話作全文的總結。
"
Just as the neck can be injured by interlocking the fingers
behind the head when doing a sit-up, a child's self concept can
be damaged by being chosen last for a team, ...... And just
as deep knee bends can cause overstretching of the knee ligaments,
using exercise as punishment could turn a kid off from a
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 If we are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time we have with our [younger generation] in our [programme]-helping
them develop a commitment to a lifetime of physical activity-we
need to be on constant alert for the things we do that work
against us." (p.19)
參考篇章
- Claxton, D. (1994). Caution flags in physical education. Strategies,
8(2), 16-19.
- Freeman, W.H. (1982).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a
changing society. Minneapolis, MN: Burgess.
- Fu, F.H.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culture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Baptist College
(University).
- Hong Kong Development Board (1991). Strategic plan 1991-1995.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 Speaks, M.A. (Ed.) (1992). Children in sport.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Wells, H. (1993). Sport in schools: The way ahead. In Hong
Kong Sports Developmnet
- Board (Ed.), Sport in schools. Hong Kong: Editor.
- 曲宗湖、楊文軒 (1999)。《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人民體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