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討會主講嘉賓合照
|
「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共創優質教育計劃」(下面簡稱USP)在2001年 3月31日與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合辦了「廿一世紀教育改革─校本課程發展研討會」。研討會中分享了臺灣中小學交流課程改革的經驗。同行共50間學校,約130多人代表團。是次由獅子會何德心小學陳慧萍校長,光明小學徐志權老師及麥婉玲老師、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陳燕輝校長,發表考察間所見所聞。四人均表示,對臺灣學生的表現、老師的教學言談、家長的配合留下深刻印象。從學生專題研習可觀察到,他們是怎樣主動地學習,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有一種同儕、互動的效率,校園內呈現出開心的氣象。
專題研習,研究與創意並重
臺灣有一教節進行專題研習活動,學生就自己興趣定下主題作深入探討。對科學有興趣的,會製作水力火箭;對動物有興趣,就撰寫觀察動物的報告。但最深刻印象,莫過於自製圖書,學生看完青蛙王子的故事書後,自行編寫續集,製作及圖文之美視為其次,反而學生發揮創意這一點最為可貴。
積極參與,發揮互相學習的精神
當地有類似香港活動教學的分組討論,讓同學們發現、思考及解決問題,老師均給予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以作文課為例,學生圍在一起,每人均有機會在同學前朗讀自己的文章,藉此互相對比,為了深入分享對方作品,同學兩人一組,討論、切磋及交流經驗。課程設計上,學校提供很多機會讓學生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如地圖科定題名「春天的系列」的活動,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一幅大型作品,過程中,學生於作品上善用其專長,並訓練出發輝團隊的精神。
課外活動體現自由與義務
課外及小息也是學習機會,這些時間,學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他們留在課室與老師交談,或到電腦室上互聯網、到音樂室練習樂器。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信任度,因此不會事事規限學生,此外校方會要求學生履行應負的責任,如清潔校園等,藉此培養學生義務與責任觀念。
「成功乃成功之母」 ——教師的專業新嘗試
臺灣老師給人專業、進取及有愛心的感覺,對學校的方向,有清楚的認知。課上,老師不用主導教學,但需要帶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老師之間重視彼此的合作關係,除經常交流教學心得及進行教學研究外,更聚在一起合作備課。他們經常利用每星期三下午空餘時間進行教學研討或自行進修。他們常鼓勵學生嘗試新事物,認為該給予學生成功機會,以建立更強的自信心,所謂「成功乃成功之母」。
放棄單向教學模式
臺灣放棄了單向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室內佔了重要的主導地位,配與多元化教學活動,呈現愉快學習的氣氛。盡管臺灣IT設備完善,在教學並不十分依賴IT。
家長積極支援參與
臺灣家長大都願意為學校服務,給予教學上的支援,例如整理學校圖書;在課室內當助教,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其中一間小學更成立「家長義工」,負責接聽「家長專線」、製作教具,並協助學生放學後橫過馬路。
最令人難忘的事情
一年級學生大部分十分活躍,很難集中精神上課,老師運用了有趣的技巧引導學生專心,老師一進課室便帶領學生唱起兒歌來,歌詞中每一句均令學生收拾心情,當唱到歌詞的最後一句「小手放後面」,所有學生已經把小手齊齊放在身後,端坐椅上,集中精神看著老師準備上課。小小活動有助課堂秩序的管理,促進師生良好關係。
臺灣著重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四個範疇
臺灣多元智能教學的四個範疇包括認知、情意、技能及價值觀,而且質量並重,老師自由安排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方式有資料搜集、心得報告等。過往臺灣老師教學方式刻板且嚴肅,使學生畏懼,因此新政策建議學生、家長、老師三方面互相配合。臺灣教育使學生最感壓力的,依然是考試,但吸收知識的方法已經棄用傳統背誦方法,取而代之是,強調知識應該重視發掘、創新及運用。
臺灣教改其中一項特色是「課程鬆綁」,教育部放手讓學校自行發展,一改以往執著課程標準的政策,這是學校為本位的發展計劃。學校只需依從簡單的課程綱要、簡明的目標及訓練學生基本能力水平,符合基本學習節數上課便行;其餘時間被稱為彈性學習教節,這是給學校推行校本課程的空間,學校依照學生的程度自行設計教學法。
臺灣課程與香港現有課程之異同
香港教育正推行共通課程,學生能力建基於教科書及考試成績,但是同樣一個課程是否適合於不同程度的學生?臺灣教育部,給學生制訂了一些學能指標,強調以生活為中心,培養學生各種基礎能力。課程統整強調知識之一致性、完整性及系統性,當中涵蓋了八個學習領域(註1),它並非學科的內容指引,而是教學的目標,這些目標是老師設計課程的方向。
比較兩地課改之特色
■臺灣之優勢:臺灣教育擁有充足的資源、配套及設施,十分注重中、小學的課程涵接部分,除了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外,也注重老師與家長、老師與校長之間的聯絡及培訓。
■香港之優勢:由於臺灣地大,會出現地區性的學習差異,山區的資源或教學質素,或不及市區全臺中,南、北學習水平不同,其中臺北學生的發展最為完備;反之香港地小而集中,資源分配及教學質素相對較平均。此外,香港除正式的教育撥款外,還有很多額外的教學援助,例如形形式式的教育基金,或大專院校的輔助。
同場講者佳句摘錄
■潘漢雄助理局長
優質教育基金秘書署潘漢雄助理局長在研討會致詞時解釋「優質教育基金」的批核原則:「任何合乎教改精神以及發揮課改理念的計劃,基金均會考慮其申請……,社會上任何個人或社會團體若合符兩個基本條件:(一)使學生得到好處;
(二)使老師的專業得以提昇。
也可提出申請。」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共創優質教育計劃總監李子建
「教師已經由供給者,變成學生尋求知識的合作者和輔助者;而學生亦會由競爭取向轉為互動及共同創造。」
李教授並提出的兩個學校的發展度向和三張通行証的觀念。
兩個學校的發展度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