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55期 前期教訊:
學能測驗取消後又如何?
學能測驗取消後又如何?

鄧薇先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校長

備受批評的學能測驗終於在本年7月4日宣告取消了,家長和學生在額手稱慶之餘,不禁會問以後該怎辦?學生會否因沒有了公開考試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減少公開考試

學能測驗的唯一作用就是作為升中派位機制,而一切流弊亦由此而生。取消學能測驗的目的是要把小學五、六年級的教學活動,從狹窄的「考試為本」的桎梏中釋放出來,為教師和學生創造空間,實施全人教育,均衡學習。

當局希望在五年內,學生和家長都能漸漸適應以學生校內成績作為升中派位的依據,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拉近各中學的收生距離,達到平均分配學生到區內各中學,減低名牌效應的目的。當局根本上不希望引進任何一種公開考核的形式去代替學能測驗,因為無論怎樣的公開考核,難免以筆試為主,都會局限了學生的學習。

最近我帶領一班學生到北京作交流活動,就發覺到他們有很多弱點,例如:體質弱、缺乏自信、不肯接受挑戰、堅忍度不足、輕易放棄等。俗語說:「不上長城非好漢」,連我這副老骨頭,也勉力登上了長城,而他們十來歲的少年人,不是不作嘗試,就是未過半途已放棄。在道德操守上,則鮮有互相幫助和服務他人的精神。一般只會互相嘲弄,口舌便給,尋一時之快,對風土人情,人文藝術卻毫不感興趣,又怎能不令人慨歎!

擴大學校自行收生名額

回說學能測驗的取消,有人擔心沒有公開考試,就會喪失教與學的動力。這也不能說毫無理據。所以當局希望逐步把中學自行收生的比例增加至30%。這樣做有兩方面的效果;只有辦得好的中學才會多學生報讀,於是中學本身要努力才有機會選擇(部份)學生;只有好成績的學生才有機會在自行收生中報讀上自己喜歡的中學。自行收生的方法,可以適量地補償失去公開考試的動力。

創造學習空間

最後,要回到取消學能測驗的最終目的,是要為教師和學生創造空間,實施全人教育、均衡學習。所謂創造空間,就是讓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可以有充分的發展。這些發展不能只透過傳統的教學方法便可以達到,必須透過不同的教學活動,例如專題深討、資料搜集、參觀訪問、調查觀察和座談研討會等等。

要成功進行這些非傳統學習活動,教師是最關鍵的因素。教師必需「有心」又「有力」。「有心」是指教師的理想和態度。「依書直說」的傳統教學何其容易,惟有設計和推行非傳統的教學最為勞心勞力,也突顯教師的專業所在。「有力」是指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他們是否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去設計和推行非傳統的教學,這就有賴師訓機構的努力了。

學能測驗取消之後,我們的小學生是否能從考試的桎梏中釋放出來,需視乎中學收生的標準,如果中學重視小學均衡的教育模式,以此作為收生的準則,我們又何需多一個公開試?當然,中學也視乎大學的收生標準,如果大學也衡量學生各方面才能加以取錄,中學也可以全面推行全人教育,不害怕「一試定終生」,在收錄升中生時,彈性就大得多了,所以教育改革是環環相扣,不可以分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