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55期 前期教訊:
小一及升中派位機制的反思
小一及升中派位機制的反思

梁兆棠 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會長

本人期望,是次教育改革所提倡的「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原則,能真真正正得到所有社會人士的認同,並切實推動「終身學習」的理念,使香港能訓練出一批批具挑戰能力、具足夠實力的下一代,配合未來的發展。

教育改革的多層次、多階段的諮詢已於7月底告一段落,現正等待教育統籌委員會成員整理各方意見後,盡量去蕪存菁,公布一系列有利於大部分港人利益的教育改革藍圖,由於整份教改文件所涉及的問題非常多,本文只集中討論有關「小一及升中派位機制」問題。

現時所實行的「小一及升中派位機制」已有多年的歷史,由於該制度容許學校有65%自行收生,而收生的準則也顧及校友、宗教背景及兄姊同校等因素,於是對一部分「名校」來說,其學生來源有一定的質量保證,使其教學仍可保持水平,但機制對部分的家長卻帶來不便(例如首名入讀小學的子女、沒有宗教信仰、家庭中並沒有任職於學校的人士),他們很大程度上便被排擠於那些「名校」之外。這些觀點,多年來也遭到一些社會人士所詬病。故此,這個小一派位機制實有違反公平的原則,應予以修改。至於「升中派位機制」方面,除了學能測驗的考試內容大受非議之外,其派位機制也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批評,一方面該機制將學生分為五等,有部分的學校基於是新辦學校或知名度較低,都被迫接收了大部分屬於四、五級的學生。這樣,學校在開展教與學的工作都帶來一定的困擾,同時,以往的評核機制,大都是按照學生在校內的成績及學能測驗的表現把學生分為五級,而中學的自行收生只得10%,影響了學校收生的酌情權,故此,這個機制也隨著整個教育改革的觀念而需要作出調整了。

就是次教改的諮詢文件中所提出的方案,本人大致上都覺得是可行的,但當然在推行的步驟上仍有一些地方需要配合,現就一些觀點作出少少的批評:

「就近入學」問題

有些評論認為香港地方小,「就近入學」沒有意義。但以本人的經驗所知,現時不少的家庭,父母都需要出外工作,小朋友基本上乏人照料,若要一個六、七歲的學生自行到遠離家居的學校上課,家長會否放心呢?若遇到紅色、黑色暴雨時,學生要立刻回家,屆時家長又能否及時接他回家呢?現時學校都舉辦不少的活動,也可能需要學生在課後時間進行,試問,若學生家居離學校較遠時,家長及校方是否會放心讓這些學生留校呢?誰會安排接送該等學生呢?這些情況是必然出現的,若能採取「就近入學」,學生如有特別事情需要回家時,學校的人員也易於協助該學生,對父母是雙職工而乏人照顧的學生,能以「就近入學」的原則入學是最好不過的了。

削減家長及學校選擇權

是次教改,表面上小一的自行分配學位大幅削減至15%,但其實該建議還包括若學生有兄姊父母在該校就讀或任職者,必須取錄。因此,這個百分比其實不會是那麼小,只要學校能符合家長的意願,有誰不願將所有的子女都安排到該校就讀呢?一方面有兄姊的照顧,一方面熟悉該校的制度、文化及各種要求,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有些評論指出這個制度削減了家長及學校的選擇權,其實有點誇張。在某程度而言,也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不願有任何改變吧!如此下去,我們又怎能教導下一代要面對挑戰,面對變幻莫測的將來呢!

以學校過去三年學能測驗成績作派位根據

取消為人所詬病的學能測驗,是學生、教師及家長的喜訊,似乎爭議不大。但是以學校過去三年學能測驗成績作派位依據則引起不少學校及家長的反對,其實,這些批評也缺乏理據,我們相信,教統會的成員,要作出這個決定一定是掌握了一些數據的。一般而言,學校在沒有特別改變的情況下,其辦學的水平應是穩定的。況且,上述的等級安排基本上以成績為主,一所學校的成績不能單靠一、兩位教師或好幾位的家長的努力可以改變。而是要一個較大規模的整頓才會有機會作出較大程度的變化。故此,除了有部分學校可能因收生來源有變動而導致派位的水平有變化外,本人不相信在短短三年內學校的成績與三年前有很大的差別,故此,上述的派位依據,是合理的。

但是,為了確保該機制不會對家長或學生產生不必要的擔憂,應該儘速成立一個具代表性的工作小組,跟進明年派位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可即時解決學校及家長的投訴,同時,應向公眾交代新舊派位機制的誤差情況。

「一條龍」辦學

以上的一些見解,不同經歷的人士自然也有一套不同的見解,但為了配合香港未來發展的需要,我們也要在某程度上容許有部分機會讓一些較有能力的學生有發展的機會,不過,也要配合公平的原則作出一個合理的措施,總體而言,本人提出以下的建議:

  1. 以「就近入學」方面,為了確保家長有較大的選校權利,可稍為擴大學校校區,盡量在校網內有足夠不同類型的辦學模式的學校讓家長選擇,可減少家長之憂慮。
  2. 鼓勵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優質教育基金、家長捐款、教育署所提供之創造空間的經費),達到「拔尖保底」之效,發揮各學校之優勢,減少學校間之差距。
  3. 學校應鼓勵教師不斷進修,並將所學與同儕分享,拓展眼界,提高教學的專業能力,改善教學質素。
  4. 各辦學團體應努力推行校本管理的措施,增加辦學的透明度,讓家長、教師及社會人士參與校政決策,加強對學校之歸屬感,提高學校的辦學質素。
  5. 學校應多與家長溝通,介紹學校的辦學狀況,使家長逐漸明白要用多方位去訓練學童而不應只追求成績,久而久之,讓家長認清學習的意義,從而配合學校的政策進行適當的家庭教育,與校方共同攜手培育優秀的下一代。
  6. 教育當局應收集各校之優秀辦學經驗,並向其他辦學機構推介,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讓所有學校都能按自己的特色不斷改進。
  7. 教育當局也應多參考其他地區「入學機制」的經驗,以便制訂更適合本港的有關政策,在制訂政策的過程中,應廣泛吸納各方的意見。在短期內,應組成一個具代表性的工作小組(成員應包括中、小、幼校長及教師、家長、社會人士、教育團體代表等),共同商議及對現行的措施作出定期檢討,如有需要,就個別措施作出相應的改進。
最後,本人期望,是次教育改革所提倡的「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原則,能真真正正得到所有社會人士的認同,並切實推動「終身學習」的理念,使香港能訓練出一批批具挑戰能力、具足夠實力的下一代,配合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