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可觀中心有齊全及先進的電腦裝置,但是這些東西並沒有蓋過中心展覽館內各類生物、化石、礦物等標本的角色。蔡校長說:「電腦是輔助學習的工具,天文、地理和生態才是本中心的學習重點。」
電腦輔助學習的角色
甚麼是電腦輔助學習?那就是電腦根據學生的反應給予回饋,學生從循序漸進的教材進程中逐漸完成學習。那麼,老師在電腦輔助學習中扮演甚麼角色呢?蔡校長說:「在電腦輔助學習中,電腦的任務是:供給學生所需的資訊、貯存大量資料以備學生檢索,是老師以外的知識來源;老師則是一個指導者,他的工作比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更為重要,既要為每個學生提出基本的指導,同時亦要檢視他們個別的學習情形。」
採用電腦輔助學習,學生可因應自己的能力學習,把以往在課堂裏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轉變成學生為中心的模式。不過,蔡校長認為,雖然電腦輔助學習對學生學習事物有很大的裨益,但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電腦只居輔助的角色,它絕不能取代教師的功能。
搜尋網上資訊勿迷航
毫無疑問,使用互聯網學習是資訊科技教學的主要部分。蔡校長說:「互聯網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倍增的龐大資料庫,不過,要使用得宜,學生還需要老師的指導。」互聯網猶如一個「超空間」,如果學生在沒有指導下瀏覽,每每會迷失方向。在互聯網上常常遇到不同的節點:「在哪兒?」「往哪兒去?」「怎樣去?」在每一個節點前都面臨「找去路」的問題,學生需要不斷地判斷、決策,才可找到方向。這樣連續的判斷與確定,必然耗費大量的心力,有時甚至一無所獲,這樣可能造成認知負荷的加重。互聯網超媒體的資訊容量大,內容豐富,由無數個節點和超連結組成的複雜的網狀結構,學生每每像在資訊海洋中漫遊,容易迷失方向,出現迷航現象。蔡校長續說:「或者,你我也會有在互聯網上迷航的經驗呢!譬如搜尋有關空氣污染時,自己卻有心無意地花了數小時細閱有關臭氧層的結構和形成的文章。結果,蒐集了許多枝節,主幹內容反而不足!」
蔡校長強調,使用互聯網,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搜索技巧外,同時也要教授他們怎樣過濾、分類與歸納所搜尋的數據,最後更要懂得怎樣分析,使之成為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資訊科技教學從「無」到「有」的發展期之中,中間必須經過一段「迷茫、錯誤、檢討、糾正」的階段,我們必須要接受,慢慢適應。然而,資訊科技教學有其教學上的價值,但也有施行的限制,若要逐步實現教學現代化,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政府、學校和老師三方面必須緊密合作,共同努力,方可得出「可觀」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