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0期 前期教訊:
第100期《現代教育通訊》
 那些年,我們編寫《中國歷史》的日子……
■譚松壽 ■資深老師及《中國歷史》作者

  

〔編者按〕為紀念現代教育研究社創立55 周年,本社《中國歷史》老作者譚松壽先生特發來其回憶專文。譚先生是資深教育工作者及歷史作者,曾任教於能仁書院等學校,又為本社編撰了《中國歷史》、《中國歷史文化地圖集》多種著作,其影響歷久而不衰。迄今他參與編撰的教材,仍是本社的暢銷書。

  差不多四十年了,……
  1975 年,香港課程發展委員會頒佈了第一份的「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後,現代教育研究社已故的前總編輯朱希文世伯介紹我認識該社創辦人之一黃福鑾教授,蒙黃教授邀約,我們於是合作編寫依據最新「課程綱要」的《中國歷史》(中一至中三)這套教科書。
  這套書在1977年二月正式出版,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由於香港課程發展委員會(後改名「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曾先後在1982、1997 更新課程綱要,加上書中內容經過一段時間有更新、增減、修正的需要,所以前後經歷多次改版。根據我目前手頭上的版本,共有八種,其中重要變化,於下面簡表可見:

出版
日期
課程
綱要
該版特點 配套 編著
1977.2 1975 1. 封面5.75 吋X 8.50 吋
2. 文字直排
3. 全書六冊:每年兩冊:上學期一冊,下學期一冊。
4. 插圖多為黑白;用書紙印刷
1. 教師手 黃福鑾
譚松壽
1978 1975 1. 封面6.25 吋X 8.65 吋;比初版大了些
2. 文字直排
3. 全書改為三冊:每年一冊
4. 彩色插圖增多;仍用書紙
1. 教師手冊
2. 作業簿
3. 掛圖六輯
黃福鑾
譚松壽
1985 1982 1. 封面7.50 吋X 10.25 吋;又長高了
2. 文字橫排
3. 全書三冊
4. 插圖幾全部彩色;仍用書紙
5. 課文標題用彩色
1. 教師手冊
2. 習作簿
3. 掛圖(歷史、帝系、文字演變、古代科技)
4. 幻燈片
黃福鑾
譚松壽
1991 1982 1. 封面8.25 吋X 11.25 吋;已長大成人
2. 文字橫排
3. 全書三冊
4. 插圖幾全部彩色;開始用粉紙印刷
5. 課文標題用彩色
1. 教師手冊
2. 習作簿
3. 掛圖……
4. 幻燈片
5. 教師用書(加粵語注音)
黃福鑾
譚松壽
1995 1982 1. 封面8.25 吋X 10.85 吋
2. 文字橫排
3. 全書三冊
4. 插圖全部彩色
5. 加插連環圖、示意圖(鴻門宴、雙耳尖底陶瓶等)
1. 教師手冊
2. 習作簿
3. 掛圖、錄影帶、圖卡、工作紙、教學建議……
4. 幻燈片
5. 教師用書(加粵語注音)
譚松壽
1999 1997 1. 封面8.25 吋X 11.25 吋
2. 文字橫排
3. 全書三冊
4. 插圖幾全部彩色
5. 課文標題用彩色
1. 教師手冊
2. 習作簿
3. 活動掛圖、錄影帶、圖卡、工作紙、教學建議……
4. 活動高映片
5. 電子簡報
6. 教師用書(加粵語注音)
譚松壽
陳志華
黃家樑
羅國潤
2004 1997
並參照
2001《學會學習– 課程發展路向》
1. 封面8.25 吋X 11.25 吋
2. 文字橫排
3. 全書三冊
4. 插圖幾全部彩色
5. 課文標題用彩色
1. 教師手冊
2. 習作簿
3. 活動掛圖、活動地圖、圖卡、工作紙、教學進度表……
4. 活動高映片
5. 網站、電子簡報、電影光碟、電子習題、電子動畫……
6. 教師用書(加粵語注音)
譚松壽
陳志華
黃家樑
羅國潤
2009 1997
並參照
2001《學會學習– 課程發展路向》
1. 封面8.25 吋X 11.25 吋
2. 文字橫排
3. 全書四冊(中一中二各一冊,中三分上下兩冊)
4. 課文標題用彩色
5. 插圖全部彩色
1. 教師手冊
2. 習作簿
3. 活動掛圖、活動地圖、圖卡、工作紙、教學進度表、課堂活動冊……
4. 網站、電子簡報、電影光碟、電子動畫、電子課本、習題庫、模擬試卷……
5. 教師用書(加粵語注音)
譚松壽
羅國潤
黃家樑
陳志華

  這套書的第一版,相信目前在市面上已經無法找到,就是看見了,也不會相信那是一本教科書。這套教科書初版共分六冊,依次供中一至中三各年級六個學期之用;每冊封面有點像古代的線裝書,由左向右打開:高度八吋半,闊度只有五吋多(約16 開);書中文字直排,由右至左;內文黑白,用微黃的書紙印刷,全書插圖不多,而且大多為黑白。
  三十多年前的香港,雖然已經過戰後二十多年的重建,但物質條件和經濟發展和今天仍有很大的距離,當時的出版社,其規模、人手、設備也是十分簡陋。那時的現代教育研究社位於上環的李寶椿大廈(現已拆卸),編輯部設於一個約五百呎的房中,編輯也不滿十人,而出版的主要還是小學的課本和作業簿。
  在黃教授的領導下,我們兩人開始構思、籌劃、設計這套嶄新的教科書。當時社裏幾個編輯都是負責小學課本方面的工作,再沒有空餘人手。首先,我們按照最新的「課程綱要」撰寫課文外,還要考慮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於是就定下這樣的目標:
  〈1〉 課文:為照顧學生的閱讀能力,應採用淺易語體文編寫;敘述力求簡明、具體、扼要,避免抽象理論。
  〈2〉 「教師手冊」:在香港的一般中學裏,中史科每被視為「閒科」,教學工作多由中文科的教師甚至體育教師兼任,而中文科教師多兼授多班中國語文,工作頗為繁重,尤以批改各班的定期作文、測驗及平日作業為最,所以不少教師用於兼任的中史科的備課時間,實在少之又少。因此,我們認為「教師手冊」確是中史教師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教師手冊」的內容主要提供課本內外的有關資料,藉以節省教師備課時間;同時,七十年代本港學生眾多,程度可能參差不齊,為滿足程度較優學生的需求,或進度較快的班級,教師手冊亦為教師提供必要的補充資料。此外,更有「註釋補充」和「教學活動」等項目,對任教老師頗有幫助。該手冊封面大小與課本相同,但頁數及字數都超出課本數倍,內容相當豐富。
  〈3〉 教具:在七十年代初,教師可以在校裏找到的教學的輔助工具,尤其是不受重視的中史科,實在不多。於是我們製作掛圖六幅:共三十六大張,內分歷史地圖、帝系表、中國文字演變及中國古代科技圖等,分別配合各冊課本,以方便教師教學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其後,更製作了一套幻燈片:這套幻燈片依時間先後排列,上至石器時代,下迄二十世紀,並附有說明小冊,對每張幻燈片提供詳盡註釋。當年我曾代表社方到澳門介紹根據1982 年新的「課程綱要」編寫的新書,在當地聖安東尼教堂,向不少教師、聽眾介紹幻燈片的功用:取出一張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周口店)發現的「燒骨和燒石」幻燈片,來說明「北京人」已懂得用火(中一課程乙部課文有一句:「五十萬年前的中國猿人居然懂得用火,真是令人驚奇的事。」),當時博得了不少聽眾贊同的掌聲。這些教具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看來,可能不值得一哂,但在當時卻是破天荒的創舉,頗受中史科教師的歡迎。
  現代教育研究社前總編輯朱希文先生年青時留學日本,所以身邊有許多日文的參考書,並且經常訂閱日本最新出版的教科書。在他指導下,我有機會了解日本先進的出版事業,他們出版的課本不但印刷精美,還加插不少匠心獨運的圖片或照片,最令人歎服的是課本的配套:每一本書都有詳盡的「手冊」配合,更有完美的各種形式的教具──有了這些東西,肯定比傳統教學的 talk and chalk,更有效果、更先進的了。
  得到朱希文先生的指導,不但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小學課本、作業簿有所得益,1977年出版的《中國歷史》也蒙其利。除了教師手冊和教具的製作外,還有一些創新的設計,例如「套紅」。
  免費供應的教師手冊受到不少老師的歡迎,對我們是很大鼓舞。其後,有老師提出意見:上課時,要一手拿着課本,另一手拿着教師手冊,頗感不方便。於是,我們不久便將課本與手冊合而為一:變成一本「教師用書」──將「教師手冊」的資料套紅印在學生使用的課本上,就在課文的旁邊,專供教師使用。於是,教師授課時,就可以輕鬆地只拿着一本「教師用書」,同一時間,可以朗讀課文,也可以講解和抄寫補充資料了。由於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難讀的專有名詞和艱深的字辭,負責的教師往往要費不少的時間去翻查辭書;為了節省教師備課的時間,我們特將該字辭的粵語注音,套紅印在該字辭之上。這種「套紅」的設計,還用於作業簿上──在學生使用的作業簿上的答案欄或空位上,用紅字印出答案,專供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之用。就個人記憶所及,這些設計,在本港,應該是現代教育研究社首創的。
  幾十年前,日本的漫畫、連環圖已十分流行,這種風氣對香港也產生不小的影響。因此,為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1975 年首次頒佈的「課程綱要」已經言明:「歷史教學之主要目的,在引起學生對歷史科之興趣及訓練學生想像力」),所以在1995 年的修正版我們就加插了許多連環圖和示意圖,像第一冊第76-77 頁,用八幅連環圖介紹楚漢相爭中有名的「鴻門宴」這故事,在第146 頁裏用四幅示意圖(下圖)說明雙耳尖底陶瓶的功用,從而使學生能具體的認識到六千年前先民的智慧。

  「十年人事幾番新」,一本書經過近四十年應該又有多少變化!現代教育研究社1972 年初版的《中國歷史》課本第一冊全書只得95 頁,小小的一本,幾乎全書黑白,用普通的書紙印刷;2009 最新版的《中國歷史》第一冊則有240 頁,全書彩色,用光滑的粉紙印刷。若將兩者比較:前者就像個初出茅廬的黃毛小子,瘦骨嶙峋、臉色蒼白,樣子似乎仍需增加營養;後者像個經已成長,體格壯碩,精神飽滿,光彩煥發的年青人。
《中國歷史》1977 年第一版(左)及《中國歷史》2009 年版(右)

  遙想三十多年前,每當黃教授下班後,我也下課了,兩人常常在燈下、在電話中商量課文的修改,課本的設計,和未來的計劃。彼此坦誠交換意見,討論不休的情景,猶歷歷在目。如今黃教授的墓木已拱,而我也鬢如霜了,明月夜裏,能不欷歔?